比悲伤大卖中日韩三国爱情电影创作分
截止到四月份中国电影市场上最大的黑马就是台湾爱情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部翻拍自韩国经典爱情电影的台湾小成本爱情电影,居然在大陆市场收获了将近10亿的票房。甚至都超越了卡神耗费了数年心血,花费了1.5亿美元制作的《阿丽塔》。而且距离漫威的爆款《惊奇队长》也仅仅差了几千万而已。这部电影在台湾已经是票房冠军了,但是台湾的市场太小,不具备参考价值,在大陆电影市场上的成功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是受两岸三地中国观众的喜欢。 其实改编自韩国的电影挺多,像《重返20岁》,也收获了不错的票房。但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按理说是大家都有点看恶心了的韩剧爱情套路:男主得癌症死了。很多人可能一听这个剧情就想吐,但是这也是韩剧最神奇的地方,不管你想不想吐,它就在那里,用最俗套的爱情来感动你,来收割票房。 关于爱情电影题材是全世界电影市场中最常见的题材,基本上都是小成本制作,但是从亚洲的角度而言中日韩三国爱情电影电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最近中日韩之间三国电影套拍、翻拍甚至合拍层出不穷,带来了很多好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但是我们如果细细研究你就会发现,中日韩之间三国爱情电影上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就会带来票房上的质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中日韩三国在爱情电影中对待死亡的有区别。 在爱情电影中有一个很常见的套路就是:生离死别。这样才会感人,把爱情放入到了这种人生大境界中才会升华,否则则过于俗套,但是在对待“死亡”这个问题上三国差异比较大。 1、日本是用一种浪漫和轻松的心态对待死亡。 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文化其实就是日本电影的“母本”,我们可以在很多日本文学中看到他们这种淡然的对待死亡的态度,譬如渡边淳一、太宰治,几乎所有的日本文学作家都会把死亡描绘的近乎于变态的“唯美”,这也是日本著名的“樱花文化”。 譬如我们前不久上映的岩井俊二导演的中日合拍的《你好,之花》,这种淡淡的对待死亡的日本文化放到中国大背景中让中国演员来演,虽然结合的还不错,但是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还有就是《小偷家族》中也有这种“日式死亡”,老奶奶最后在沙滩上看着一家人最后盍然而逝,没有痛苦和撕心裂肺。看完了你感觉不到死亡的恐惧,只有美好。 还有像《鎌仓物语》,能把死亡这事能成喜剧的也只有日本人了。还有就是《深夜食堂》中最能体现日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没有什么悲伤的事情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死亡在深夜食堂里都幻化成了浪漫的故事。 2、韩国电影是用一种撕心裂肺的气质对待死亡 韩国电影中对待死亡的套路相对简单,爱情电影中右边都是癌症或者一些意外事故,而且一个比一个更会照顾对方,死了之后一个个的爱的死去活来,撕心裂肺,而女的往往或者殉情或者悲伤的过日子。韩国爱情电影往往都是不炸则已,一炸就威力无穷的催泪核弹。 譬如这部翻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男主就是如此。通过这种相互照顾,到最后男主的离去带来的落差,最后女主殉情。其中最经典的韩国爱情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也是如此。全智贤饰演的“她”,因为男朋友的意外离世而内心痛苦无比。 包括《与神同行1》里也是类似的场景,这是讲述母子关系的亲情电影,但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对待死亡的态度真的就像是参加一场“葬礼”,你不哭也得哭。 3、中国电影是用一种刻意回避的态度对待死亡 中国人忌讳死,或者说现代的中国人忌讳“死”这个字。在古代中国人并不太忌讳,譬如陶渊明就会写“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种魏晋时期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和现在的日本文化很相似,或者说一脉相传。 中国的电影中不太出现死亡的事故,中国人最怕死了,老想着“长生不老”,明朝皇帝很多都是因为吃了长生不老的“仙药”而意外死亡。 于是我们看到《前任3》还是《超时空同居》或者是《后来的我们》基本上都是用的“错过”,或者时空相错,偶然结缘。这种“时空梗”在中日韩三国的电影题材中都很常见,但是中国电影市场更喜欢。 我们最喜欢的周星驰的《大圣娶亲》系列里多少带了一些“死亡”的含义,但是紫霞仙子的死亡最后还是通过“时空跨越”得以复生。究其原因中国人还是不想看到死亡。 但是,随着三国电影产业和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国观众也开始对死亡特别是爱情中的死亡开始慢慢接受,而只有当你面对“死亡”不管是爱情还是人生才更加具有深度和探讨的空间,也会更加“催人泪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11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比较好的普刊投稿比较好发的普刊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