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高是搞城市研究的,业余爱好就是看房子。

平时没啥事带孩子出去玩,也是在新城、老城到处乱逛。

心想着这教育要从娃娃抓去,小孩子看着各种高楼大厦不止一次地发问:

“爸爸,城市这么大,它是怎么建起来的?”

“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每次都会回复他,回答了很多次,但是每次的答案,我自己都不是很满意,感觉都没有把事情说的全面、清晰。

今天就趁着这个时间,好好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把城市的产生、发展、各种聚集形式以及未来的各种趋势都聊一下。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主要形式,也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它为我们工作、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是我们复杂社会活动的一个空间承载体。

城市,由“城”、“市”两个字组成的。“城”就是墙,城墙,“市”就是市场。

这两个字道出了古代城市的精髓——城市的两种传统功能:防御和贸易。

了解了这两个功能,城市的出现原因也就好理解了,有因“城”而“市”的,也有因“市”而“城”的。

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比如现在甘肃的很多城市在古代都是边防要地。

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场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

大多数的都属于这类。本质上是人口聚集和商业交易中心。

在人类早期,国家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已经有了城市的原型。

从捕猎采摘到种植农作物,定居下来的先民,在物资丰富以后,你有消费不完的猎物,我有多余的粮食,就会有交换的需求,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

在关键的节点上,会产生这种货物交换的一些集市。这便是早期的“城市”雏形。

中国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被史学界称之为“中国原始社会萌芽状态的城市”,简称为“原始城市”,济南市的章丘的城子崖古城就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样本。

其他地方也发现很多原始城市,比如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堡、淮阳平粮台古城、安阳后岗古城、阳谷景阳冈古城址等都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古城堡遗址,距今-年。

二、城市的发展

国家产生以后,城市的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君王官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可见最早的城市和“国”基本是一体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城市发展非常缓慢,重要的城市均为具有政治统治作用的都城、州府等。

秦汉时期,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几乎都有官府在设立和管理的市场,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

比如汉长安城西北角的东市、西市。

社会分工的出现,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城市就开始发展和崛起。

国外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的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

国内像上海、广州、天津等特大的现代城市,最初也是作为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出现的。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黑洞般的现代城市

当然国内城市化的高峰是在解放以后,很多上千万人口的城市都是这几十年产生的。

比如玉门、大庆是因为石油,还有更多的煤炭、钢铁城市。

相对于这些工业城市,还有其他原因产生的城市。

比如郑州、石家庄纯粹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合肥是省会政治加持。

深圳更是只用了40年,就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

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原始城市限制,无论形式和规模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城市已经由简单的军事、行政、贸易,工业生产功能,变成了综合型的知识、创新和宜居的场所。

人口大规模聚集,社会分工不断精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现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更是个庞然大物,就像一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怪物一样,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源都被聚集在这里,不管是土地还是矿产、能源,即使是人类本身也成了燃料的一部分。

四、总结

城市化的发展,每个人都无路可逃。

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融入其中,掌握里面的发展规律。

以投资的心态,把自己的财富和人生投到一个有灿烂未来的城市中,与它共同成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1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