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
近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名同志“自治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新疆医科大学11位专家教授获此殊荣

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人才的最高荣誉,受表彰的优秀专家均为自治区各领域政治坚定、敢于担当、贡献突出、在区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优秀专家代表。他们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矢志不渝、报国兴疆,充分发挥了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

来看看获得自治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的这11位新医人……

关亚群

她扎根新疆教学一线28年,为培养新疆卫生健康人才默默耕耘。作为一线教师,关亚群教授不断将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合到教学过程,她的课堂不仅是学生们最喜爱的知识殿堂,而且是学生们要“抢座位”听的课。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她积极打造精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她培养的3名博士后,4名博士和17名硕士,如今已分布全国各地,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项目14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1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和CSCD收录的核心科研论文40余篇。荣获“自治区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十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称号和奖励,被聘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高校教指委委员”,其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同行所公认。

新华·那比

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学术带头人,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心血管药理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及自治区自然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参加自治区十二五重大科研专项。主持及参加自治区教学研究项目2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及成果转化一项。近五年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14余篇(包括SCI6篇),获得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及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等。主编一部,参编3部大学本科教材,主要承担本硕《药理学》、硕士研究生《心血管药理学》及博士研究生《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授课任务。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有22名,指导青年教师多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自治区及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

木胡牙提·乌拉斯汉

多年来,木胡牙提教授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医院管理的更高境界,他始终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新疆卫生健康事业。作为一名哈萨克族心血管病专家,他带领团队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心血管先进介入诊疗技术,并在疆内进行推广应用,让更多的患者在疆内就能得到一流的诊疗服务。作为管理型专家,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系统地创建了哈萨克族房颤本底资料,并首次提出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房颤的患病率为0.37%,低于全国水平,同时建立和发展了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特色的房颤患者分子基础研究的体系,为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作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他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培养了一批批政治上坚定,留得下、用得上、服务边疆群众的优秀医学人才。

马彩玲

马彩玲教授投身于新疆的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已有34个年头。作为妇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她率先在教研室开展任课老师全脱产或半脱产试点,保证教学工作充足的时间和力量。临床实习教学中,她以教学查房、小讲课、病例讨论、实践技能培训等形式,推动实习生教育。她带领的团队致力于本科生理论及实践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翻转课堂、模拟医学教育等先进的理念及方法应用于各级教学中,教研室高级职称授课比例占到80.4%,妇产科教学团队成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年妇产科学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她三十几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医学教育一线,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和“自治区优秀党员”称号,多次被评为新疆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马彩玲教授及其团队,在带动全疆基层医生临床诊疗能力的同时,为全疆妇女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湘友

于湘友教授行医30余年来,坚守在重症医学临床和教学一线,在运用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生命的同时,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学术思考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为新疆重症医学发展培养了一批坚实的后续力量。于湘友教授带领重症医学团队开拓创新,使众多疑难危重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年1月,他临危受命,担任新疆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承担全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指导工作,前后发表了6篇有关新冠肺炎的专家论坛、行业标准及规范和述评文章。年7月,乌鲁木齐突发疫情,于湘友教授夜以继日坚守疫情防控救治一线,整体接管了三个重症监护病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及核心期刊专业论文篇。

吐尔干艾力·阿吉

包虫病是我区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吐尔干艾力·阿吉教授率领的肝胆包虫外科团队以“消除包虫病”为初心和使命,创建包虫病“防诊治一体化”新策略、规范化的诊疗新流程,引领并推动我国包虫病外科和防诊治体系的发展。他编写了包虫病外科手术培训试听教材3部,培训医护技人员人次,远程会诊和病例研讨次,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包虫病远程医疗服务和培训基地。他挑战肝脏外科手术“禁区”,每年完成高难度复杂手术近台,以成熟的移植及显微外科技术支撑,开展了高难度的疆内多个首例、首创手术,推动了新疆肝胆外科技术的发展,每年救治疆外疑难病例余例。在疆内首次开展肝胆日间病房、加速康复无痛病房、外科内镜微创治疗等项目。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4项,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8项。

赵今

赵今教授从事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开展专病门诊,牙体美学修复,显微疑难根管,显微根尖外科门诊,特需门诊等,同时积极举办各类自治区级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将临床操作技术及理念推医院,提高全疆口腔医生临床诊疗水平。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自治区级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2项,以负责人身份完成5项口腔医学类基地的申请和建设,参编口腔医学类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教材5部,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在读研究生22名,培养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项目10项,省部级5项。

王若峥

王若峥教授从业34年,在肿瘤放疗的临床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肿瘤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有独到见解,注重个体化治疗的开展,使得头颈肿瘤等多种常见、高发肿瘤的5年生存率与国内经济相对领先地区持平,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并指导和推动了地州放疗工作的开展。近5年,她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31人,毕业21人,形成“肿瘤放疗的应用基础、临床应用和肿瘤免疫”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借助科学研究,带动临床转化,开展头颈肿瘤、宫颈癌等常见和高发肿瘤放疗相关的研究,获得科技部国际合作和国家自然基金地区联合重点项目等资助,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最高IF8.6分,发表中华、北图核心期刊11篇。

高云仙

作为学科带头人,高云仙教授大胆创新,不断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将最新国际前沿进展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眼科从月均20台手术增长到月均台手术,先后完成全疆首例眼眶巨大肿瘤切除手术、全疆首例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复杂白内障手术等疑难病症,共计为20余名患者带去光明。眼科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全疆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每年都有全疆各医院诊治疾病。医院的传帮带,把精湛的技术和爱心送到吉木萨尔县、鄯善县、昌吉、伊犁等地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照亮了病人心灵的窗口。近10年来,她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眼科学专业培养研究生8人,分别主持自治区卫健委课题和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马原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新疆医院就以独特的脊柱外科治疗技术享誉海内外,是全国最早成医院之一,马原教授师从我国著名骨科(脊柱外科)专家田慧中教授。工作36年来,他为传承经典的脊柱畸形截骨矫正术做出了贡献,目前已做了两万余例手术,其中主刀完成脊柱矫形手术余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马原教授多深入南疆地区筛查脊柱畸形患者,为众多脊柱侧弯患者撑起生命的脊梁。近五年,在他带领下的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重点对脊柱畸形疑难、重度及高风险病例开展研究及手术矫形,医治了大量手术难度较高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并为家庭贫困的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治疗,为新疆地区的脊柱畸形患者解除了病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3项,累积获得科研经费一百余万。曾获新疆医学科技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买尔旦·阿不来

买尔旦·阿不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1年,结核急危重症医学13年,早已记不清在ICU的病房里究竟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多少条生命。挑战和辛苦,是他浓缩急危重症医学工作的最大感受。他是新疆结核重症医学科创始人,在结核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1月,他加入“抗疫尖刀团队”,负责危重症病人诊疗工作。面对这场异常艰苦的生死争夺战,他从来就没有退缩,常年的重症病房工作经历让他练就了,越是急危时刻越能冷静沉着的品质,誓与疫魔“斗”到底。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奋战中,危重病人的生命防线渐渐筑起。重症医学科团队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日夜奋战,成功抢救了十几位重型、危重型新冠病人。他还制定了个体化的优质护理计划,让家属安心,让病人有信心。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参与“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专家共识”、“结核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编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希望这些优秀的新医专家代表能够成为激励广大新医人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榜样和楷模让潜心研究、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新疆医科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再立新功!

来源:各临床医学院

责编:余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