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编译LVISJr支架治疗颅内动
来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放射学系的JamesMcEachern等研究者通过回顾性的多中心注册研究评估LVISJr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其扩展了既往发表的LVISJr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加拿大注册研究(CaRLA),增加了多个中心内的随访时间和患者数量,并将结果于年发表于《IntervNeuroradiol》上。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颅内支架常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辅助治疗,其能降低动脉瘤影像复发率、扩大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指征。LVISJr支架是一种镍钛自膨式可回收颅内支架(LVISJr,MicroVentionTerumo,Tustin,加利福尼亚,美国)。它的低剖面设计使得它可以通过0.英寸的微导管(Headway-17或Scepter球囊导管)释放。该支架通过近端和远端头端的3个钽金属标记点,以及支架内部的3条不透线钽丝,改善支架的可视性。直径2.5-3.5mm不等,可放置于更小的载瘤动脉内。编织的闭环设计使得支架网孔增大至1.5mm,使微导管穿支架网孔向动脉瘤内填充弹簧圈变得更为容易。LVISJr的金属覆盖率为17-23%,显著高于激光切割管型支架,但仍低于血流导向支架。 虽然既往已有研究对LVISJr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但由于该器械面世时间较短,关于支架的长期耐久性和长期的动脉瘤闭塞率的研究还很有限。来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放射学系的JamesMcEachern等研究者通过回顾性的多中心注册研究评估LVISJr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其扩展了既往发表的LVISJr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加拿大注册研究(CaRLA),增加了多个中心内的随访时间和患者数量,并将结果于年发表于《IntervNeuroradiol》上。 讨论方法CaRLA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注册研究,连续纳入于加拿大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该研究获得了各个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加拿大的六家神经介入中心进入了该研究。研究共纳入于年1月至年4月间接受治疗的患者。前例随访时间较短的结果已被报道。与既往研究相似,仅纳入囊性动脉瘤的患者。最常应用1枚支架,但36例患者通过不同的放置方式(X型、YT型及套叠式),使用了多枚支架。 临床决策完全由术者自行决定。无论适应症如何,均连续纳入接受LVISJr治疗的患者。这使得不同类型的临床数据被纳入进来,包括择期的与破裂的;提前计划好的(放支架)和临时补救性支架方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由术者和所在医疗机构的药物治疗标准决定。大多数择期患者在术前5天口服阿司匹林(ASA,81~mg)和波立维(75mg)。对于需要紧急放置支架的病例(动脉瘤破裂或因意外并发症而进行的计划外支架放置),通常服用ASAmg和波立维mg。双抗血小板治疗通常至少持续3个月,随后使用单药(通常为ASA)终身口服。 支架大多通过Headway-17微导管释放。弹簧圈通过同一根用于释放支架的微导管(微导管穿支架网眼)栓塞动脉瘤;或在支架释放前,通过另一根放置在动脉瘤中的单独的微导管(支架半释放技术)放置。弹簧圈的选择由术者的喜好决定。 临床基线信息收集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发病部位、术者、手术器械选择、动脉瘤特征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记录初始的血管造影结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在时间和成像方式上因不同中心而异。采用mRS评分量表对临床随访过程中发生的延迟并发症进行评估。常规的血管造影和MRA随访均包括在内。治疗结果根据常用的Raymond分级分为完全栓塞、瘤颈残余和瘤体残余。 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用于比较分类变量。在单变量分析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计算二分类变量的优势比。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动脉瘤完全闭塞以及围手术期和延迟并发症有显著相关性的变量。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tata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共例患者(女性例;平均年龄57.6岁;范围20~80岁)纳入研究。患者、动脉瘤及随访详情见表1。动脉瘤大小从2mm以下到22.5mm不等;平均直径为7.4mm。大多数为宽颈动脉瘤,最常位于前交通动脉或基底动脉。大多数为偶然发现,约13%具有临床症状。超过80%的有症状的动脉瘤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27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破裂动脉瘤进行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二次治疗。平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约为2.5年,临床随访时间稍长。 表1.病人资料的总结、动脉瘤特征和随访情况 治疗细节和结局总结在表2。共27例患者发生了与支架相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常见为支架相关的血栓形成,共17例(63%);4例患者发生支架移位。13例发生支架相关卒中,但大多数(9例)的症状是非致残性的。在17例发生围手术期支架相关血栓形成的患者中,4例患者最初的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只有1例在术前口服了ASA和波立维。其余3例患者在支架置入术中有较高的血栓发生率。支架数量的增加与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相关,17例患者中有6例(35%)使用了多枚支架。在剩下的例患者中,只有30例(15%)放置了多枚支架。在17例围术期发生支架血栓形成的患者中,7例位于前交通动脉,6例位于基底动脉。在基底动脉瘤中,4例放置了多枚支架。在1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未破裂患者中,9例至少在5天前服用了ASA和波立维;2例患者在放置了未提前计划的支架后开始使用integrellin,随后口服ASA+波立维或普拉格雷。 表2.治疗细节:治疗时的技术考虑、并发症及结局总结 与手术有关的死亡病例中,1例为基底动脉支架内的血栓形成;1例为术中出现了致死性的动脉瘤破裂。其余2例围术期的死亡病例更为复杂,不能直接归因于支架置入。在其中第1例病例中,使用LVISJr支架作为紧急补救措施,以尝试打开发生移位闭塞的血流导向装置。在第2例病例中,为处理弹簧圈突出并阻塞大脑前动脉A2段,成功放置1枚LVISJr支架。但患者表现为WFNS5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中,2例最终死亡。2例为颅外出血(与穿刺部位/腹膜后血肿有关)。3例颅内出血患者中仅有1例痊愈。在2例致死性颅内出血病例中,1例在术中发生破裂,伴有额叶血肿,需要紧急行血肿清除手术。该患者转院到一家区域性姑息治疗中心,mRS评分为5分;另1例患者发生术中破裂并在出院前死亡。 出院后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2例患者因支架内血栓形成而死亡,但有关支架血栓形成时的抗血小板粘附细节尚不清楚。1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最后2例在出院后不久死亡(具体细节尚不清楚)。 在长期随访中,共9例患者死亡、2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mRS2分)。在死亡的病例中,3例与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关;出院后2例,均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关于抗血小板药物方案、治疗依从性和潜在共病的细节尚不清楚。在可获得信息的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用药方案为:89%的患者采用ASA和波立维,随后ASA单药治疗;其余患者采用ASA+替格瑞洛或ASA+普拉格雷;另外4%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未知。治疗前持续口服时间通常为5天;在3个月时随访中,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患者间的用药方案各不相同,且服药的持续时间也鲜有记录。没有常规监测血小板对抗板药物的反应性,因为该检测并不是在所有中心都常规应用,只是最近才变得常用。在其余的患者中,2名患者在术前就需要照顾,而8例患者有临床显著的卒中症状。 长期随访中,52%的患者完全闭塞,治疗结果良好;85%的病例为满意结果(1或2级)。表3展示了与动脉瘤长期闭塞有关的因素。年龄小于70岁、动脉瘤大小小于10mm的患者动脉瘤更容易完全闭塞;然而,只有动脉瘤瘤颈小于4mm的患者,对于改善动脉瘤闭塞率才有统计学意义。 表3.最后一次随访时危险因素与动脉瘤闭塞的关系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评估危险因素与并发症率增加之间的关系(表4)。单因素分析表明,随着动脉瘤尺寸增大,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手术后30天内),尤其是使用了多枚支架的情况下;而延迟性并发症发生率则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尺寸的增大、瘤体瘤颈比例的增加以及使用多枚支架,而相应增加。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围手术期动脉瘤体尺寸10mm(OR值=2.59,1.01-6.66);以及在长期随访中瘤体瘤颈比1.5(OR值=2.35,1.12-4.95)是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表4.围手术期(30天)及长期随访mRS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论LVISJr颅内支架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器械。长期闭塞率令人满意,可以安全地实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本文重点\亮点本研究随访了LVISJr治疗用于颅内动脉瘤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该支架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证明LVISJr支架的长期闭塞率满意,安全有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cx/10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述评不断挑战复杂难治性颅内动脉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