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舜网

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扩大对外影响力,占据主动发展力,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趋势;加大城市包容力,延续文化传承力,带动城市辐射力,以文化城,以文兴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亦是目标所在。

最近《三泉溪暖》的热映,朱家峪、眼明泉公园,富有章丘元素的画卷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正如短视频“这里是章丘”提到的,“泉水,铁锅,芯子,这是章丘;大葱,小米,香稻,这也是章丘;龙山文化发祥地,词宗故里,闯关东重要发源地,这还是章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全国工业百强区,没错,这都是章丘”。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城市推介,语言简单凝练却满足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告诉着居民和潜在旅游者,此处有食住行游购娱,此处也有安身立命之本,章丘,来之亦可安之。岁月不语,惟石能言,得天独厚的优势凝聚了章丘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与民俗传统,体现市民对于章丘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肯定与认同,这种强大的向心力与吸引力支撑并提升了城市软实力的发展。以文化城,以文兴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添砖加瓦。

一是弘扬地域文化,凝练文化传统。明水古城就巧妙地把百脉泉泉群融入其中,融合了清照文化、民俗文化、泉水文化、儒商文化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百脉泉泉群将与明水古城西边的眼明泉泉系、北边的绣江河自然风貌公园无缝连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本土文化加强研究整理,积极传播推广;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与城市街道、老旧小区、人文景观有机更新结合,保护文化遗产,积累“城市记忆”,感知历史传统,留住乡韵乡愁;培育城市精神,配合“中国龙山,泉韵章丘”IP,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市民的自豪感。

二是实现文化惠民,加强交流互动。章丘区在济南市率先试点开展“赶大集、唱大戏”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戏曲进乡村”暨“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演出;在绣源河华侨城欢乐荟,央视《国家宝藏》首创儿童国宝剧场——《国宝总动员之蛋壳陶寻亲记》持续上演,吸引着青少年观看。多一些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方式,促文化创作,优选题策划,根植本土特色,鼓励多方资本;充分利用交流平台,“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利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用好用活,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态度时时更新。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赋能城市软实力。章丘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进全景打造、全业导入、全季休闲,从石匣村过“半年”到石子口村民宿,从五彩山村看红叶到七星台观星空,增强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精心描绘出一幅山水相融、水景共生的绿水青山画卷。转化文化资源,利用创意策划、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将人物、事件和传说等隐性文化资源与遗址、建筑与景观等显性文化资源,通过景观设计、情境设计和体验设计等方式转化为特色文旅产品;打造根植本土文化、汲取外来营养的旅游创新业态;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接待的文化档次;凝练旅游活动的文化特质;拓展融合途径,通过节庆活动、纪念品和短视频等产品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传承保护。

四是优化文化生产,提振文化消费。注重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例,章丘区按照“南部山水风情、中部泉水特色、北部田园风光”总体思路,发挥文化遗产作用,聚焦特色资源,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出旅游路线,举办节庆活动,打造旅游产品,建设展现黄河文化、龙山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带动文化消费,创造消费便利,优化城市传播,扩大外部影响,有助于将城市软实力优势成功变现,为提升章丘区城市软实力贡献力量。

《荀子》有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不论是城市品牌形象打造,还是文旅融合发展,都在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把城市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城市软实力就是撬动这个系统工程的杠杆和支点。换言之,提升城市软实力对城市建设有着强大的“撬动效应”,在此处精准发力可以有助于“撬动”城市建设发挥更大效应,狠下功夫,找准支点,压实杠杆,持续用力,以文化城,以文兴城,助力城市未来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cx/1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