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疗好么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今天在读《娱乐至死》。

这本书在我复习传播学的时候早有耳闻并且很感兴趣,但碍于考研期间时间紧迫,没时间细细品读,只添加电子版读了两章便罢,当然那时还有些晦涩难懂。

现在再来这本书,却颇有新的感悟。

本书作者,尼尔·波兹曼,并不是直接对某种媒介进行批判,毕竟媒介只是一种中性的工具。他是站在文化的角度,从认识论出发,先介绍媒介,再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电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区别之处。

文章语言朴实,但是又比较难懂,因为他借用较多学者的研究和话语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哲学、政治均有涉及,文章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逻辑清晰严密。

BOOK

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他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

无形的共鸣引起延伸的扩大。

媒介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就是扩大的隐喻。因此其娱乐性的功能自然而然的便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这种娱乐性的共鸣会因其娱乐特殊性而扩大。

比如抖音的小视频,音乐、画面、故事情节、人物等等要素组合成一组要素,给人们直观的刺激,产生共鸣,便直接影响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如上。

比如今日思考,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加背景音乐?怎么拿捏好新闻软硬的度?本来严肃的内容会因为音乐的特性而被消解,出现硬新闻的过度软化?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否会偏移?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cx/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