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钧:“积懒成笨”——强烈建议将这个词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关于“积……成……”的成语,我们知道的太多了:积少成多、积习成癖、积沙成塔、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偶尔在学生作文中读到了一个词——“积懒成笨”,以为甚妙,故而强烈建议将其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众所周知,懒,衔着一句最恶毒的诅咒——身懒,毁人身体。心懒,毁人前程。身心俱懒,毁人一切。你可能会说:我发誓远离懒!可你未必知晓,懒,经常会披着一件具有迷惑性的外衣,让你难以认清它的真容。

比如,懒可以披一件“不屑”的外衣,让人误以为外衣下面的那个生命志存高远,鄙薄燕雀。

懒还可以披一件“马虎”的外衣,让人误以为外衣下面的那个生命不是不够勤苦,而是有点疏忽大意。

懒还可以披一件“慢性”的外衣,让人误以为外衣下面的那个生命崇尚稳妥,喜欢鹅行鸭步。

懒更可以披一件“善守”的外衣,让人误以为外衣下面的那个生命反对冒进,赞成以守为攻。

……

身为教师,我目睹过太多的“积懒成笨”。有人问:“同师、同时、同食、同室,为何却造成了学生的千差万别?”你坐到教室前面面对学生听一次课就找到答案了。课堂上,你会捕捉到一些“眼不动、嘴不动、手不动、身不动”的“木头人学生”,你下课去向老师探问吧!你肯定不会失望——那些“木头人学生”,人人都有着与自己“四不动”高度匹配的学习成绩。世界上哪有生来就笨的人?是懒,恒久不懈地对一个人做功,最终,成功将其推入“笨”的境地。若能将“积懒成笨”一词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警醒那些正被“懒”死缠烂打的不幸者,促其及时回头,可谓善莫大焉。对“懒”之危害阐释得最透辟的,要属朱光潜先生了吧?他的《谈修养》中有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我常分析中国社会的病根,觉得它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你瞧,这何止是“积懒成笨”?分明已经是“积懒成罪”了啊!如果我们还有兴趣继续造词,我们是不是可以造出一批警人醒己的妙词呢——“积懒成丑”“积懒成疾”“积懒成庸”“积懒成废”“积懒成穷”“积懒成祸”……

拿破仑说:“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就让这句话戳痛你吧!这痛,必将成为你一辈子的护身符……

茅卫东:我很不喜欢“积懒成笨”这个词——与张丽钧校长商榷

嗯,弄个副标题纯属蹭热度,张丽钧校长名气大、粉丝多嘛。张校前两天说,偶尔在学生作文中读到一个词——积懒成笨,以为甚妙,故而强烈建议将其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在朋友圈转发此文时我明确表示: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人会犯困,也可能偷懒,这当然是事实。懒人确实是存在的。古时代那个脖子上挂着大饼却饿死自己的懒人故事,现实中真的发生过。多年前,有个小伙子,从小到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亲去世后,啥都不会干,啥也不想干。邻居可怜他,时不时送点米、送点菜接济他,可他最后还是把自己饿死了,不愿意起来做饭。那年,我考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面医院。等候期间,听一个医生和一位病人家属在交流。医生最后的结论是:看来你那孩子没有别的问题,他就是太懒了。懒,这是我们医生也没办法的事情。是啊,宁可饿死也不愿意起来煮东西吃,遇到这样的人,谁有办法?但我还是不能同意“积懒成笨”这个说法,更不希望这个词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理由很简单,个人以为,天生懒人是极为罕见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各种懒,都是有原因的。不追问懒的原因,只将注意力放在懒可能造成的后果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惰性。二张校在文中说到:

身为教师,我目睹过太多的“积懒成笨”。

有人问:“同师、同时、同食、同室,为何却造成了学生的千差万别?”你坐到教室前面面对学生听一次课就找到答案了。课堂上,你会捕捉到一些“眼不动、嘴不动、手不动、身不动”的“木头人学生”,你下课去向老师探问吧!你肯定不会失望——那些“木头人学生”,人人都有着与自己“四不动”高度匹配的学习成绩。

世界上哪有生来就笨的人?是懒,恒久不懈地对一个人做功,最终,成功将其推入“笨”的境地。不理解,非常不理解张校将“木头人学生”归咎于他们的懒。我坚定地认为,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孩子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那些“木头人学生”绝对是被“培养”出来的,并非他们天生如此。我做过四年的职校老师,期间当过一届班主任。我的班是由那年新生中成绩最后的三十多位学生组成的。具体的故事以前写过,这里只重复我当年对同事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职校老师是在为小学、初中的同行们买单。这个话,也有我当年在普高做班主任的经历作为佐证。我带的班,最后都会成为年级的“收容队”,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多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我这个班主任好说话。学生的懒,是有原因的,责任主要在老师和家长。几年前,有个孩子对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小时候放学回家想看电视,妈妈说:先把今天的作业做了。做了作业,想看电视,妈妈说:再把今天学过的内容复习一下。复习完了,想看电视,妈妈说:你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预习完了,想看电视,妈妈说:妈妈今天给你买了两套题,你再做一下。

题做完了,想看电视,妈妈怒了:你以为天不会亮了吗,明天还要上学,睡觉!

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教师的职业倦怠很严重,我好像没听说有人将之归咎于教师的“懒”。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就是他们“懒”了呢?过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现在“只许教师倦怠,不许学生懒散”?三

张丽钧校长在文中还引用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作为证据:

对“懒”之危害阐释得最透辟的,要属朱光潜先生了吧?他的《谈修养》中有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我常分析中国社会的病根,觉得它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

个人以为,朱光潜先生此言太谬。将中国社会的病根归原到一个“懒”,简直匪夷所思。虽然朱先生的《谈修养》是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是希望年轻人振作精神,过好生活,但也不能似是而非,胡说八道啊。相比之下,我喜欢鲁迅借狂人之口所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

二十多年后,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出版,据说鼓励了当时很多的年轻人。但我以为,在一个风雨飘渺的时代,教导年轻人在现有秩序下如何安身立命,这件事情其实很不靠谱。

刘媛媛:我们年轻人是来改变社会的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懒,实在是一种生存智慧。小时候,我听别人说,东北人很懒,一到冬天就不晓得干活,整天窝在炕头讲黄段子唱两人转。后来我有机会去东北农村,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刺骨的寒冷。那里的冬天,根本刨不动地,种不了庄稼,不窝在暖和的炕头,难道还出门找死吗?小时候,还听说西北农民很懒,一到冬天就蹲在墙根晒太阳,一海碗的面条,“哧溜哧溜”吃得欢。后来,知道了黄土高坡,知道了看天吃饭,知道了故土难离,知道了户籍制度……我再也不敢说那里的人太懒了。在某些特殊时刻,懒,还是一种基于人性本能的反抗。如果大家还记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记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你们就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有年轻人对此毫无所知,倒是对公私合营、农村合作社开始有所了解,有所兴趣,那我就更不该多说了。有道是,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有时候也是一种反抗。不能属于自己,那我宁死也不配合。我欣赏这样的毅然决然,鄙视阿谀奉承。或许有人会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现实很可能是青山依旧在,你却不能流浪在河边。因为,有碍观瞻。

有困扰,找东哥咨询就对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教育自由谈: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