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把人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下,“互联网+”“人工智能+”颠覆和变革一种业态形态似乎越来越容易,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技术的颠覆性变革正以最强的态势发生着,信息化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如火如荼,学校、教育、课程、教师等正在被重新定义,并带来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教和学生态系统,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教育,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实现大数据的教育教学决策。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不是过多采用或千篇一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上要谨防现代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1.过度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解析知识、演示技能、展示流程、虚拟实训、互动交流等,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信息化技术+教育”改革思维不是万能钥匙。例如,‘’互联网+教育”模式,解决了供需两侧部分内容的链接,却代替不了教育的全部;改变了某些教学环节的形态,却代替不了教学组织的全部;解决了线上交流,却替代不了交流的全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却替代不了教育效果的全部,即便是‘’人工智能+教育‘’也不能很好实现质量的突破。教育之道在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育要很好的实现质的突破,必须在教育之道的指引下,有选择、有定力、有情怀地用好现代信息化之术,打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关键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而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有机融合向学生供给,高质量满足学生的职业成长需要。当下,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上,尤其是教师能力比赛中,彰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成为教学组织的重点,由于教学的全部内容和环节都集中于课件上,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穿越在各种媒介中,整个过程似乎”现代化”,但由于淡化或淹没了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整个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包装变得有点过度、有点浮躁。凡事要有度,课堂上过多、过频、过滥、过快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会造成暄宾夺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这个复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但又是一个核心关键系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应大道至简,追求简单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已,教学组织中要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五育并举。2.机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千篇一律机械使用信息技术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中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等,淡化或忽视了情感、思想的交流和德育、美育的渗透,教学活动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演变成新版本的填鸭式教学,这是教学组织的失误。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是永远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灵活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另一方面要坚守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二者统一并做到创新发展,两者不可偏废。教学过程别忘本,教学组织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融入社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有情感交流、思想碰撞,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去感知、思考、联想、探究。教学媒介要得当,根据职业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地选择教学媒体。例如,学习掌握未来新技术项目或复杂项目或生产周期长的项目或受外界较多因素影响的项目,就能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传统工种训练项目,采用直接实操,看得见摸得着,真实体验和训练,并辅以职业精神渗透,其效果最佳,机械采用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未必有好的效果。未来世界不是一个传统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信息物理系统”,未来的教育是一个集物理实体和互联网、人工智能于一体共生的融合的教育综合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的现代化是关键,一方面,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形态的革命性变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要同步提高,具备基本的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硬件”的现代化,否则,就会因能力不足被淘汰。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没有灵魂的网络与智能机器人是承载不了的,教学代替不了教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代替不了教师,因此,教师应具备教育思想、理念、内涵、素养等“软件”的现代化,保持教育定力,否则,教师就不能很好的履职尽责。                珂历王

文章不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