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艺术气息的音乐极客,对话Ablet
作者:NoahPred编译:Hotwill RobertHenke,AbletonLive背后的主脑,同时也是电子音乐组合Monolake的主要成员,更是一位在音乐科技上颇有建树的设计师。音乐制作人、艺术家、程序员、科研者、工程师、发明家,如果把这些名号都集于一身,那必须得是“电子音乐界的达芬奇”了。没有人比RobertHenke更有资格戴上这个头衔了,这位慕尼黑出声的柏林人正是数字时代的文艺复兴推动者。 作为Monolake项目的一员,他发行过一系列minimaltechno和实验氛围唱片,曾多次进行世界巡演,在MUTEK,Sonár,Decibel,Unsound等重大音乐节上演出。不仅如此,他在音乐科技教育上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多次在柏林艺术大学、斯坦福、IRCAM、加州艺术学院、歌德学院、StudioNationaldesArtsContemporains进行演讲。与此同时,他还是DubplatesMastering公司的混音师。 他曾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和泰特艺术中心、巴黎蓬皮杜现代美术馆、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MAK)、澳洲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柏林当代艺术中心进行过表演以及装置艺术展示。Robert也是革命性音乐创作/表演软件AbletonLive的创始人和创造者之一,虽然他曾往返于公司的事务,不过他最近刚好又正式回到了公司的工作角色。 下面是采访的第三个部分: A:让我们把话题转到Ableton。你在AbletonLive初代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跟我们说说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H:其实这都是Ableton之前的事了。我和Gerhard算是老朋友了,我们在慕尼黑的时候就认识。我们一起做音乐,一起讨论设备、Studio的大小事,还有当时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们都很推崇把电脑作为演出工具,在试过不同的方法后,我们研究出了一些特定的方法。 正是这些非主流的方法得以让我们可以表演我们的音乐,因为当时的商业产品都是围绕着Studio创作而设计的,肯定不适合这样的现场表演。当Ableton成立之后,显然这就是我们想要开发的软件,并且专注于提供这样的使用体验。 首先,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这来自我们的个人需求和使用体验。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你知道你不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另一个好苗头就是显然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需要这样的东西,但在当时是不存在的。综合这些因素,在我们在考虑软件细节之前,显然我们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目标。 我在公司的角色非常的复杂。刚开始我主要负责所有的音频效果器,并且也被SessionView拉扯着—这基本上就是我们的核心功能。Gerhard负责所有的时间拉伸、Warp模式和音频Clip。几年之后我的角色逐渐变成了Ableton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了解来自全世界的用户使用体验。 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一直都会与各种各样的表演者交流,看看他们是怎样使用这款软件的,以及了解他们还想要什么样的功能,所以我就这样变成了公司与音乐人的纽带。当我们加入MIDI时,我又有了开发合成器的任务,其实当时我们只是想要展示我们能用MIDI做什么,结果它变成了一个很成功并且很酷的东西—Operator。直到现在我还经常使用它,在后来一段时间内还进行了一些很不错的更新。 我的角色最终变成了产品的大局掌控者,思考人们该怎么使用它,帮助公司采取正确的决定以满足外界的需求。现在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大量的音乐人在Live里钻研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仅仅让一小撮Techno音乐人的意见输入公司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公司需要更多来自各个方面更具体化的建议,所以我作为纽带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而应该是来自多种不同音乐背景的音乐人。 A:当你们发布这款产品时,你们有没有想过Live会有今天的成就?这款产品甚至推动了多种音乐风格的产生,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H:肯定没有。我们估计能够在电子音乐社区吸引到用户的兴趣,而这些用户足够让公司一直持续。关于这点我们是很确定的,但我们从来没想到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毕竟在当时地下电子音乐也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往回看15年前,电子音乐并不像现在那么主流。现在有那么多电视广告都在用House音乐作为配乐,这在15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同时我们也低估了这款产品在其他流派音乐里会产生的反响。 有一件事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使用场景。那是年,我们在首次在NAMM展示我们的第一个版产品。当时有个人真正对我们的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人就是HansZimmer,他是少数早期接收这个想法的人之一。我记得当时他来展位,我们给他进行了演示,当我们把一个鼓组Loop的速度从20拉到BPM,然后把它弄到ProTools里—而这只需要画一条曲线的功夫。他当时似乎看到了这款软件用在一个新领域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当时就想:也许我们低估了这货用来做配乐的潜力。因为当时我们真的没有对电影产业、剧院观众有太多想法,甚至是现在使用这款产品的其他用户。 在Live2和Live3版本时,我们已经发吸纳了更多对此产生兴趣的人,不过当时这个软件还是针对一小部分人设计的产品。所以当时任何一家大公司,无论是Apple,Steinberg,eMagic还是其他公司,完全有能力扔30个人在这个项目里然后做一个类似的东西—当时市场里有这么多有能力的大公司,而我们进入市场只有1年的时间。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终于让它变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而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当然这得亏于我们创造了如此优质的社区和反馈系统,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现在即使有人做了一个类似的东西,人们也已经习惯用Live了,而且我们还有很多独特的功能在这里,所以我们仍然处于有利的位置。 我觉得Max/MSP的整合是个必要的步骤,它允许我们把一个很主流的软件变成一个学术的东西,如果你想的话。我觉得这也是Live会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比如我的镭射工程就不能没有MaxforLive,它让我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让声音与镭射同步。如果没有MaxforLive,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实现这一切。 A:对于那些正想要编写音乐程式的人,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H:我觉得最好的建议就是合作,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在网络产生之前,这样的建议也许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住在很偏远的地方。但现在所有人都是网络社区的一员,你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并且成功的找到谁想要参与你想做的事情,并且从他们身上学习。 本文出自《midifan月刊》年9月第期。 可下载MidifanforiOS应用在手机或平板上阅读(直接在AppStore里搜索Midifan即可找到,或扫描下面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7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访电音厂牌纯粹工厂创始人王哲ld
- 下一篇文章: 胡桃里音乐酒馆创始人是谁加盟这家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