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治水的息壤现代研究改写认知,难怪帝尧会
在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提到了神奇的“息壤”和“息石”。这些神土被解释为能够自我生长,用于填平洪水。 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些神话中的神土是不存在的。那么,文献上的“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在距今—年的龙山时代,史书记载的五帝时代,古人的饮食结构是怎样的呢?据河南考古研究院蓝万里指出,这一时期,河南地区主要是以粟黍为主,但是稻米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这标志着“五谷”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学者李硕在《翦商》一书中,独辟蹊径地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粟黍和稻米的“千粒重”问题。粟黍的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而稻米的平均千粒重一般在16-34克之间。 因此,在考古研究中,不能只看出土的粟黍和稻米的数量,还需要看它们的重量。根据考古发现,李硕认为新砦遗址(距今年—年,被认为是夏启都城)和二里头遗址的主粮都是水稻。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古人以农业种植为主,同时也有渔猎和驯养家畜的活动。因此,农田对于部落的存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绝对不能被破坏的。 可以说,帝尧时期的古人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而农田则是这个社会的基石。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先民的生活轨迹基本遵循着山地到平原再到低洼地带的迁移。这种迁移的驱动力源于古人对于农业种植的需求,他们需要找寻相对平坦且临近水源的地方作为种植基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最终在种植区附近定居,这也成为了平原地带古城的雏形。史书记载,在帝尧时期,洪水肆虐,地势低洼的民众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里的“下民”既是指社会等级的称呼,也可以理解为地理空间上的称呼,意味着帝尧居住在高处,而“下民”则居住在地势低洼的地方。 中国拥有1.4万年的农业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早在多年前的五帝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考古发现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有了以水稻和粟黍为主的粮食种植格局。 因此,“下民”无疑是指农业种植者,而“下民其忧”则意味着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威胁到整个部落的存续。 在帝尧时期,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因此,最先进的挖掘工具可能就是骨耜或者木耜。考古发现表明,浙江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骨耜可能是从水牛肩胛骨上采下来的,形状类似现代的铲和锨。 而在四川金沙遗址,曾经出土过一把木耜,这种木耜是从骨耜进化而来的,形状和现代的铲子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可以推断,在田螺山遗址和金沙遗址之间的五帝时代,鲧或大禹治水时最可能使用的工具就是骨耜或者木耜。 然而,尽管这两种工具的形状和现代铲子类似,但掘土效率肯定不能相提并论,而且由于材质问题,通常只能用于挖掘相对松软的土壤。 根据史书记载,鲧治水时采取“筑城避水法”,因此需要大量土壤。在当时生产力和农业情况下,农田是最有可能提供大量松软泥土的地方。 因此,鲧治水的“息壤”,可能源自他偷偷挖掘了农田之土。息壤的名称,原本是指呼吸,后来加入了“心”,象征着生命的繁殖生长。 而“息”,也有停止的意思。农田之土,因为可以生长庄稼,所以被称为“息壤”。同时,古代农业中需要休耕,让土地积蓄肥力,因此休耕之地也可以称为“息壤”。 因此,从字义上讲,农田之土符合息壤的含义。 问题在于洪水过后,大量的农田被淹没,部落的农田数量急剧减少。鲧偷采农田之土来治水,这无疑是在破坏本来就稀缺的耕地,肯定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农业生产,使得部落的粮食更加紧张。 因此,帝尧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杀死了鲧(或者是让祝融杀他,或者是让舜杀他,或者把他流放,历史记载不一)。 当然,史书也有将息壤解释为石头凿成的长方形花盆等,但鲧采用的是堵水的方法,所以需要大量的泥土,所以这种解释显得有些牵强。 大禹在治理洪水时,吸取了鲧的教训,不再盲目地用城墙来堵水,而是首先进行地理和水势的测量工作。然后,他改变了一味地筑堤封堵的做法,采取疏导和筑坝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他还积极开垦和种植,特别是在低洼地区推广水稻种植,如“命令益让民众种植水稻,即使在潮湿的地方也能种植”。 当然,大禹也可能使用了“息土”来治水,但一方面,由于形势紧张,他得到了帝舜的授权,另一方面,他还在不断开辟农田,既考虑了治水,也考虑了农业生产,因此,他使用“息土”并未受到惩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yf/12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17天20部演出让传统与现代共铸精彩小剧
- 下一篇文章: 高清汽车图片,非常简洁的整体设计,全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