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警察,政教合一国家的特殊执法者
世界各国都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沙特阿拉伯王国也不例外。不同的是,该国除了一般的警察之外,这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还有一种特殊的警察,人称“宗教警察”。这种警察人数不多,权力却不小,影响非常大。 宗教警察,阿拉伯语为“穆塔维因”,本意是“志愿者”、“献身者”或“执法者”。他们是志愿献身的,要维护的既不是一般的社会治安,也不是交通安全,而是维护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根据《古兰经》所确定的一些宗教风纪。因此,除“宗教警察”之称外,也有人称其为“道德警察”、“古兰经警察”。 宗教警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他们也像普通穆斯林一样,穿的也是白色阿拉伯长袍,稍有不同的是,他们的袍身相对较短,仅及膝部;戴的也是阿拉伯头巾,只是有红点装饰,没有黑箍压顶;他们也是短发,但都蓄留着较长的胡子。他们不携带武器,可手中会提着一根木棍或一条骆驼皮鞭。他们每天在繁华的街头以及商店、餐馆、清真寺等公共场所巡逻,一旦发现有违背教义教规的行为,当即进行干预,而且毫无文明执法可言。这是由于他们自认为是“真主的使者”,维护的是作为王国精神支柱的瓦哈比教派的神圣教义和教规。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都是由此传播而来。而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出很多教派。在沙特阿拉伯占主导地位的瓦哈比教派,则是伴随着沙特王国的创建而形成的。 阿拉伯半岛曾分割成诸多由较大家族统治的酋长国,18世纪时,生活在半岛东部的沙特家族逐渐强大了起来。其部族首领穆罕默德伊本沙特雄心勃勃,认为新创立的瓦哈比教派可以为我所用,就与该教派的创始人谢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联手,“宣讲教义征服人心,挥动弯刀占领土地”,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沙特王朝。由于在王朝创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性贡献,谢赫家族就获得了仅次于王室的地位,成为沙特王朝的第二大家族,瓦哈比教派就成了王国的国教。 瓦哈比教派主张复兴伊斯兰社会,保持伊斯兰教早期的朴素本色,反对多神崇拜,严格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反对异教思想对伊斯兰教的浸染,坚持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作为国家立法、个人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最高准则;反对吸烟、饮酒、赌博和将歌舞引入宗教仪式,主张整饬社会风尚,净化信徒心灵;反对互相残杀,主张所有穆斯林不分部落和贫富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通过圣战实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独立。而这一切就是体现在《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最纯粹的伊斯兰教教义”。 为宣扬和推行这一教义,沙特政府一直将主管宗教思想和公共道德的宗教、司法、教育等部门的职权都交给了谢赫家族成员。谢赫家族作为王国的最高宗教权威,则早在现代沙特王国建立之前的上世纪20年代,就建立起了一个“扬善惩恶委员会”,督导全社会认真执行教义所确定的一切道德规范。 扬善惩恶委员会后来就发展成了一个政府部门的独立机构,其组成人员就是一支日益庞大的宗教警察。总部就设在利雅得,在全国有13个分支机构和66个中心,警察部队的人数超过五千人。这些人都是笃信伊斯兰教、并愿意为之献身的男性穆斯林,主要来自宗教学校和清真寺。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一批志愿者,自愿为维护宗教教义和道德的纯洁性尽义务。无论在职者还是志愿者,使命都是一样的,就是日夜巡逻,发现有违教义教规的行为当即进行干预,严重违犯者当即逮捕。 宗教警察不但干预的范围广,采取的手段也十分严厉。他们要求,每天五次的祈祷时间,成年穆斯林必须都进清真寺祈祷,所有的商店及设施都必须停止营业。祈祷一律按一神教思想和既定规则进行,不能膜拜真主安拉以外的任何人。任何穆斯林都不准饮酒、吸毒、偷窃、通奸、嫖娼。成年女子走出家门都必须穿长袍、戴面纱,除脸颊外不得裸露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得化妆。出外办事和旅行,实行男女隔离,女性必须由男性亲属陪伴。违反上述规定者,轻则受申斥,重则被拘留、判刑、鞭打。这些都是全国通用的“规则”,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规定。有的地方禁止咖啡店在露天接客,以防没有亲属陪伴的女子同陌生男子混在一起入座。有的地方禁止进口西方的服装和首饰。有的地方禁止男子穿紧身衣和留长发。 对宗教警察的设立,在沙特从政府到民间,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什么异议,因为人们认为它符合《古兰经》的有关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对于宗教警察有时干预过多、过细,难免会有侵犯隐私的嫌疑。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对宗教警察一方面进行维护,一方面进行限制和改革,使这支特殊的警察部队在维护沙特阿拉伯作为伊斯兰国家之楷模的荣誉和美名更好地发挥作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10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2年度中药饮片行业品牌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