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寻访文学年代,风从东海吹来
-10-:19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刘慧 寻访手记:时光回溯,《东海》最兴盛的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 在青年人的生活里,能够解放创造力的渠道仍然太少,写作便成了最有效的方式。 于是,文学青年拼命写小说投稿,文学杂志编辑也赶着寻找好苗。人们忙着读禁书聊文学,忙着用笔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 好像,也就在那个时候,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纷纷“来到”中国文学青年眼前。数数看,仅读这些都读不完啊。 各种现代西方文化思潮蜂拥而至,人们的求知欲被极大地刺激,文学刊物,成了文学青年生活里最重要的读物和平台。 也就在那个文学盛行的年代,浙江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东海》杂志,便成为文学青年的精神面包,成为文学青年的主流发稿平台。 多么确幸!如今名震文坛的莫言、苏童、余华、史铁生、李小林等辈,都曾是《东海》上的打鱼人,虽历经风雨,却收获而归。 文学的春天里,似乎所有的草木都在生叶开花,且随时间开得不一样,就连颜色气味形状也都不一样。 啊!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 静静地,那本泛黄的文学杂志《东海》——它曾是浙江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从年创刊到年改刊的半个世纪里,它培养过许多作家,茅盾、冰心、郭沫若、老舍、莫言、余华等都曾是《东海》作者。 难以置信!在文学盛行的年代里《东海》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浙江乃至全国的文学盛况。仅在年,《东海》一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近万册,第二年更是达到了万册。成为很多杭州文学青年的“处女地”。 一份文学杂志的创办、刊名的沿革和曲折历程,显现出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革。作为浙江省文联的会刊《浙江文艺》,创刊于年,办至年10月易名《东海》,年9月停刊。年5月复刊,复名《浙江文艺》,年10月又复名《东海》,后改名《品位》,至今《品位·浙江诗人》尚在出刊。这本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的《东海》曾是浙江唯一一本省级文学月刊。从创刊到改刊的半个世纪里,它培养过许多作家,茅盾、冰心、郭沫若、老舍、莫言、余华等都曾是《东海》作者。 上世纪80年代,创作是青年的生活,文学是青年的梦想。 “你是一个青年,你就应该写作,不写作你不是有病吗?”有病的余华,医院走向文坛的奋青。 余华,年生人,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最早,是年5月,余华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之后,余华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并与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一起,历时二十余天,沿长江两岸进行考察。这也是余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门远行。 清晨,跳出《东海》的那缕曙光,照耀着文学青年——余华。从《东海》起航后,余华高杨起文学风帆,一路所向披靡。 年,28岁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同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为《烟雨楼》编辑。年31岁的余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久在《收获》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年,余华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继而在《收获》发表重要长篇小说《活着》。年34岁的余华,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此后,余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自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来,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韩、英、法、意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11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梦想家101三室一厅重新布局,小厨房变
- 下一篇文章: 案例赏析现代简约万正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