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我们应该教什么

——四年级下册现代诗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现代诗单元,编选了中国现代诗人冰心的《繁星》中的三首、艾青的《绿》、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和前苏联叶赛宁的《白桦》,另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要求开展合作编小诗集和举办朗诵诗歌等活动。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在人教版中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教学“诗海拾贝”板块,师生要共同阅读《诗经·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白朴的《天净沙·秋》、艾青的《太阳的话》和叶赛宁的《白桦》六篇诗歌,大体了解诗歌从古到今的变化,感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能按一定标准收集诗歌。在“与诗同行”部分附了金波的《我们去看海》、阎妮的《致老鼠》《爸爸的鼾声》共三首儿童诗,有四项活动建议,分别是动手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本小诗集、开展诗歌知识竞赛。

同为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统编版在年级、目标、内容和要求上都有较大的调整,凸显了“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这个语文要素。解读教材时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学生应该运用哪些现代诗的解读方法感受现代诗的特点,教学过程怎样体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怎样处理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搜集、创编的儿童诗与现代诗的异同?针对这些问题,工作室领衔人蔡春龙于年2月26日,在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教材培训中,做了题为《四下现代诗单元教学探索》的专题讲座。

语感:现代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优质载体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可以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语言诠释对这个时代的感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现代诗歌教学中语感教学最为直接,也非常有效。讲座伊始,蔡老师引导参训教师聆听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梦中的婚礼》,观赏冷军的油画作品《小唐》,品读废名的诗歌作品《海》,直觉感受音乐利用声音材质、美术利用图形色彩创造与表现美,对比现代诗创造与表现美的材质——现代汉语,直观体会现代诗的特点以及阅读现代诗时语感的重要性,感受现代诗中语感的奇妙。对于语感的培养,蔡老师简单阐述语感的培养,应从义感、情感和美感三个方面着手。

经验:儿童诗的阅读是学生理解现代诗的前在知识经验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组现代诗,有一定的难度。讲座第一部分,蔡老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儿童诗和现代诗的发展,澄清了“童谣”“儿童诗”“现代诗”的概念和分类,梳理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分析学生学习诗歌的知识及能力。参训教师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兴致勃勃地品读郭风儿童诗的《童话》,感受诗中“小野菊”和“蒲公英”生动的形象,并尝试仿写创编《春天怎么来》。蔡老师指出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执教现代诗单元的老师站在学生立场,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力,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合作编小诗集”时学生可能搜集、创编的不是现代诗而是儿童诗的情况,能有理性认知和良性处理。

解读:教师正确理解现代诗的内容和特点是展开教学活动的前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单元的几首现代诗,都含有高于学生生活知识经验和语文能力的要素,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在原有儿歌、儿童诗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经验得到提升,提升到作者的水平,能理解现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讲座第二部分,蔡老师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参训教师思索几个问题:和古诗、儿童诗相比,现代诗有哪些特点?如何体会现代诗表达的情感?学生创编诗歌是要仿写这几首现代诗吗?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提示,蔡老师梳理了现代诗音乐性、超验性和表现性等特点,以现代诗单元的几首诗为例,对教材的四篇现代诗进行了解读。

冰心创作的诗集《繁星》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以三五行为一首,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被称为“小诗体”。读懂了冰心诗中表达的母爱、童真、自然之美,也就读懂了她营造出的至善至美的世界。艾青《绿》中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是诗人的感觉,更是一种意向。联系创作的背景,诗人讴歌的是心中绿色的希望和一个充满绿色的时代。叶赛宁的《白桦》是美的化身,是诗人的所爱和所追求。《天晴了的时候》尽管不是诗人戴望舒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它以真切微妙的诗情、清新明朗的诗境、轻快和谐的诗韵,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安静的心灵力量。

蔡老师分享了阅读现代诗的方法,引导教师解读现代诗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其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由词入景,由景悟情,由点及面,修复诗歌由于凝练而造成的形象残缺,连缀诗歌由于跳跃而出现的形象间的间断,最终辨清诗人在说什么,怎么说的,理解意象的深层含义,并进而揣摩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境。

策略:教和学现代诗要有符合文体特征的思维路径和方法

讲座的第三部分,蔡老师介绍了现代诗的教学策略。一是要破译诗歌的隐显意象。对意象进行补白,把二维的文字转化成三维的时空,如《白桦》一文,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诗中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等景物描写突出,赞美白桦纯洁、朦胧以及宁静的美,表现出一种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由词入景,由点及面连缀意象,由景悟情。可以通过启发谈话,直观展示图片视频,勾连生活经验等方法突破意象教学。二是要感受诗歌的情绪流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蔡老师追溯了“意识流”的起源,指出诗在意象推进中隐伏着情绪流动,在情绪流动中凸现思想筋骨,达到形象、思想、情绪三位一体的重合。艾青的《绿》就很适合用意识流的方式教学,可以调用直觉,整体感知,交流阅读直觉体验。三是要揣摩蕴含哲思。新诗的诗情智化,绝对不同于仅仅以诗的形式说明道理的旧式哲理,也有别于卖弄聪明的精粹警句片断,甚至与古代晶莹透彻的说理诗也不可同日而语。诗的起点恰是哲学的终点,是情绪与物象交合时的瞬间顿悟。四是要品味诗歌自由化的语言和表达。蔡老师借用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这与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