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V创始人王国平,要和你聊聊一个叫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还不知道MV是什么时……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形容为“三分钟视觉轰炸”的MV曾席卷中国荧屏。作为中国MV创始人,上海电视台年轻导演王国平大胆借鉴运用西方后现代派美术的“大地艺术”形式,通过米红布装饰海南岛山头的视觉轰炸,为歌唱家李双江拍摄了他的成名作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雄伟的气势,唯美的画面,被中外媒体称作“中国MV里程碑”,也让王国平这个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MV《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年,王国平首创拍摄了第一部以哲学为主题的电视电影《现代人》,受邀参加捷克第36届金色布拉格电视节展映,引起轰动。该片破天荒地用具象视觉符号去探讨关于人的生命来源和未来归宿这一终极抽象哲学命题。片中近一小时的画面均在上海电视台演播厅拍摄完成,但所展现出来的却是海阔天空的超凡影像。而作为大上海都市文化养育的海派导演王国平,既秉承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又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对海派文化的独特感悟,并集三十多年微影视的制作经验,其创意的上海影像和营造的新海派美学令人目不暇接和心驰神往,并成为海派文化的标志符号和时尚潮流。早在年,王国平最早将镜头对准海派文化的标志符号——石库门,并将弄堂游戏和童谣拍摄MV,原创了音乐电视剧《风情石库门》,由此打开了上海城市的记忆魔盒,其原汁原味的本土性将海派文化的生活质感呈现于世。该片除在国内获大奖外,还破例受邀参加瑞士第35届金玫瑰电视节为此片举办的国际专题研讨会,海派文化的电视片开始走向世界,亮相国际舞台。音乐电视剧《风情石库门》年,为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王国平用英雄主义的赞歌、浪漫主义的情怀、象征主义的造型、形式主义的音画,构成一部中国革命近90年历程的伟大史诗音乐电视《红旗颂》,王国平又被媒体赞为“中国主旋律MV旗手”。世博会期间,王国平受邀执导由两岸三地成龙、刘德华、杨澜、李冰冰、周迅、林志玲、陈奕迅、李宁、姚明、刘翔、朗朗等明星演唱的世博宣传MV,因其流畅的节奏和华丽的色彩及宏大的场面被观众和领导一致叫好,被赞为“庆典MV的最新标杆”。王国平对中国MV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原本是西方商业化的MV进行了彻底颠覆,并赋予MV以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这一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的视听样式具有无可比拟、寓教于乐的宣传功能,从而开创了一种迥然有别于海外并具有中国特色的MV新风格,王国平因此被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授予“60年新生活第一人·巨变时代探路者”荣誉。谢晋导演也为王国平的才华所折服,特邀他导演《鸦片战争》片尾曲。中央电视台破例特邀地方台导演王国平执导春晚主题歌MV。迄今王国平已拍摄MV、快闪、形象片、微电影、广告片、旅游片、宣传片、纪录片、短视频等余部微影视作品,荣获中外大奖多项。上海闸北形象片《苏河湾》今天,作为电影电视理论家的王国平,为我们奉献了一本电影理论专著《电影导演灵魂密码》,另一本电视理论专著《中国微影视美学地图——短视频、微电影、快闪、MV发明与创意》也同时出版。他的第三部《电影票房,谁主沉浮》即将出版,第四部《新时代中国电影大裂变》也已动笔……王国平自称将有十余部影视理论专著问世,这绝对又是个惊人之举。或许能为我们上海的电影大发展增添一份光彩。本书《电影导演灵魂密码》是王国平对电影理论别具一格的探索,他通过诗电影、电影歌曲等电影风格和形态对电影的声画关系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电影美学体系,对中国电影的导演风格、影像语言、声画关系等也都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与梳理。并运用当代成熟的电影美学理论,详细论述了当今新时代电影的裂变及发展变化,对主宰电影票房的深层原因深度揭秘,总结出了电影票房的秘笈。本书还从电影发展的角度,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和第六代导演的影片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可贵之处及致命软肋,堪称当今电影之批评檄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早年发表的《从诗与电影论导演手法》《从诗电影论导演风格》《从电影歌曲论导演追求》等篇章。我们先来看看,王导是怎么剖析姜文作品的。任性的姜文走进“死胡同”姜文《让子弹飞》毫无疑问,姜文在中国电影界是另类中的另类,或称异类。姜文原本是演员,他出道很早,且演技出众,小小年纪就把《芙蓉镇》中老成的右派分子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是谢晋大导演塑造了他,但姜文毕竟也不辱使命,与刘晓庆配合得丝丝入扣,堪称出神入化的绝配。稍后,姜文在《红高粱》中的表演可谓登峰造极,到底是张艺谋成就了《红高粱》,还是姜文成就了这部扬名世界的中国电影,抑或是巩俐,恐怕已很难有人说得清了。再稍后,一部轰动全国的《北京人在纽约》电视连续剧又让姜文成为无人不晓的大明星。无疑,姜文是幸运的,与大导、名导的合作,其起点之高令其他明星望尘莫及,也许是近朱者赤,也许是他参演电影的巨大成功,由此激发了他当导演的潜能和欲望。姜文的霸气、豪气,甚至有点匪气的风格怂恿着他独步天下的勇气,于是,带有自传体风格又兼具作家电影色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该片的大获成功,既奠定了他蹿上国内一线大导的台阶,更助长了他的雄心甚至野心,他那桀骜不驯的才情、特立独行的做派、汪洋恣肆的表述更促使他一发而不可收,其自导自演的模式将他的自恋自大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尽管《鬼子来了》遭禁映,尽管《太阳照常升起》不可理喻,但《让子弹飞》却又让他一飞冲天,难怪他狂妄地喊出:“我站着就把钱赚了!”乃至万众期待的《一步之遥》上映前,他又喊出了“票房20亿”的大话。姜文《一步之遥》残酷的事实证明,姜文此次并未造就新神话,而只是说了一句梦话,姜文导演的作品虽寥寥无几,但却惊世骇俗,他的导演轨迹,更像是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一会儿冲上云霄,一会儿又跌入谷底,它带来更多的是惊悚刺激,甚至还有点莫名其妙,《一步之遥》便是坐上过山车后无法自控、彻头彻尾的昏脑之作!电影自诞生后,随着它渐渐抛弃“杂耍”或“西洋镜”式的草根性,就被誉为“第七艺术”。诚然,电影与戏剧最为接近,但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电影有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等,戏剧有戏剧美学、戏剧语言等,话剧表演的进行时与电影表演的过去式可谓大相径庭,而电影与话剧的空间美学及场景设计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话剧必须受到三堵墙的限制,而电影则不受空间局限,可以天马行空,穿越古今。著名演员兼导演姜文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必须遵循电影本体语言,拍出真正地道的像电影的影片,而非话剧演出的纪录片或是实况录像。《一步之遥》的第一大失败就是导演及主创将这部电影拍成了“话剧味“,演员则将该片演成了”话剧腔”。“话剧味”主要体现在场景的设计上,全片故事情节的展开,主要都在室内,很少有外景,偶尔有几处外景,也只是起到转场或交代的作用,如马走日与那英扮演的高姐及舒淇饰演的完颜英开车兜风的外景镜头,如武大帅在广场上阅兵的外景镜头,而片尾荒唐的汽车追逐外景,若不是为了植入广告,那也完全是多此一举的。《一步之遥》剧照全片每一段内景戏之冗长,给观众的感觉完全就像在看话剧,摄影师虽也使出浑身解数,动用了推拉摇移等技术手段来增加镜头的运动变化,但毕竟空间局限,难免捉襟见肘。如第一场戏马走日的办公室,第二场戏花域决赛的剧场,还有后面马走日与完颜英约会的西餐厅、马走日与完颜英调情的房间、武大帅的豪宅、武大帅举办婚礼的豪华舞厅、马走日被关的法租界牢房、王天王演戏的小剧场……就电影结构而言,《一步之遥》也完全是戏剧化的三段式封闭化块状结构,即花域选美、武大帅娶妾、王天王演戏。而非电影的线性结构或非线性结构,其割裂生硬、互不关联的故事情节,虽由马走日从头贯穿,但其拼贴式的表现手法并非后现代主义的创新,而完全是传统戏剧化的倾向。再说表演的“话剧腔”,全片主角姜文的表演自始至终处于种莫名其妙的亢奋状态,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这与电影提倡自然真实与生活零距离的表演完全背道而驰,姜文这种自恋自大式的表演风格使其失去了生活和艺术的真实性,并脱离了电影语言的表述系统,却执拗地登上了话剧舞台,无论是小范围的开场戏,武七慕名央求马走日洗钱帮他找回面子,还是大范围的片尾高潮戏,马走日站在风车上一大段宣泄式的内心独白,或是与项飞田共同主持花域选美决赛时的吼叫,都充分烙上了姜氏表演任性放肆、用力过猛、过度夸张式的印记。姜文似乎已忘记了他这是在拍电影,而自认为是在演话剧,其表演的“话剧腔”弊病只要与老上海电影《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相比,便相形见绌。纵观片中其他人的表演,尚属成功的只有王志文和葛优,他们仍是按照电影表演的风格较为自然真实地演绎了角色。文章却在姜文的误导下,也“同流合污”,整个表演变成了装腔作势的假模假样,全然没有了《失恋三十三天》中的可爱生动。多才多艺的洪晃虽给人以意外惊喜,但其漫画式的造型和夸张式的表演与武大帅如出一辙,也的确是一对搞怪的活宝。而周韵的演技仍属稚嫩,仅是花瓶而已,其一颦一笑与上官云珠等塑造的老上海大小姐形象相去甚远。“话剧腔”的“假”表演唯有在舞台上才能显示其生命力而在荧幕上只会适得其反,成为真正的假表演,因为电影镜头本身就具有夸张突出的艺术效果,电影需要的是最接近生活的无痕迹的真表演。……——《电影导演灵魂密码·任性的姜文走进“死胡同”》本书就是王导从几十年的拍片实践中和长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ln/7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择校展专访中央音乐学院鼎石实验学校创
- 下一篇文章: 乐理知识得到重视,是我国音乐教育进步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