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青春痘最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年,《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的出版帮助诗歌爱好者和学者们认识到“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存在,促进了对这些诗人的阅读与研究,甚至在推动“西南联大”成为文化热点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十多年后,时过境迁,书的再版会引起编者和诗歌写作者、研究者们对这部诗集怎样的回忆,对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诗怎样的新感悟?在新书分享会上,编者张同道和诗人臧棣、西渡、姜涛一起,分享了他们对这部《诗钞》的历史和当下价值的思考。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月25日专题《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诗》的B04-B05。

「主题」B01丨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诗

「主题」B02-B03

《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一本书与一所名校及一个诗派

「主题」B04-B05丨“西南联大诗人群”写出了现代汉诗的活力

「文学」B06

在“普罗旺斯”寻找人性的真实

「社科」B07丨专访弗朗西斯·福山:疫情会加速全球化浪潮的消退吗?

「艺术」B08

通过电影去爱:战后二十年法国迷影文化史

整理

张进

01

西南联大留下一种探索的精神

张同道(编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西南联大现代诗钞》主要的编者是杜运燮先生。当时杜先生已经接近八十岁,我们筹划的时候他七十几岁。当时我们想的是怎么为这样一批即将离开我们的老诗人留下一些档案,一些资料。(其中)多数人是杜老当年的同学或者当时西南联大的老师,或者上下届的校友。所有的策划、联络、编选原则,都是杜老(做的)。但他年龄比较大了,行动不方便,所有跑腿的事是我去干的,找人、找诗稿,找一些剪报。当时很多材料一般图书馆都找不到了,主要都是(上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的东西,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昆明。当时我们尽了最大的力量,但是也没找齐,所幸的是,我们把当时能找到的这些老诗人(很多人其实已经不在了,都是通过家属)找到了,把素材搜集起来。

这本集子对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就是逐步恢复历史面貌,让我们知道在战火纷飞的40年代,在昆明,还有这么一批知识分子,探索艺术、探索诗歌的美学与中国民族的文化,而这些诗歌在历经半个世纪以后,从我们当时编辑来看,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事实上,编完到现在也有二十几年了,西南联大的诗歌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研究的人更多了……大家逐步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有一部纪录电影叫《九零后》,拍得非常好,就是拍的西南联大,但是很遗憾,拍的时候很多老人已经不在了。西南联大留下的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这种真诚的表达,这种在中西文化之间探讨艺术发展(的努力),(包括)对中华民族当下的心理所做的非常深入的探讨,这些对今天都是有价值的。

纪录片《西南联大》剧照。年轻诗人们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诗艺。

02

用诗歌来回应时代经验

西渡(诗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同道老师和杜运燮老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下,做了非常重要的发现工作。(上世纪)40年代的诗歌成就在很长时期,普通的读者几乎不了解,因为他们很多诗人在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有很多后来很少发表作品。所以这本诗集的出出版确实刷新了我们当时对40年代诗歌的认知,我们讨论40年代诗歌时,很多是引用这本书里的诗作。现在的新版比原来的更完善,在篇目上有所增加。卞之琳原来(收录)17首,现在把《慰劳信集》都收了。新版还做了一些版本的校订工作,变得更经典了。

西南联大之所以出现,这么一大批优秀的现代诗写作者集中在一所学校里,跟当时战时特殊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北大、南开、清华三校合并以后,在西南联大校园内集中了一批新诗史上很重要的诗人,都在西南联大担任教职。书里选择了闻一多、卞之琳、沈从文、冯至等,其实还有一些,朱自清、孙毓棠、陈梦家也在西南联大,都写新诗。所以在西南联大形成了原来单一的在清华、北大、南开不太可能形成的浓厚的诗歌氛围。西南联大云集了新诗各个阶段重要的诗人在教师队伍里。包括燕卜荪,还有另外一个英国诗人白英,他们将英国诗歌最当代的诗风带入西南联大校园。

之前我们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都有一个时间差。西南联大由于师资条件,学生们很早就接触到当代最活跃的诗人,比如当时的奥登,包括燕卜荪本人。白英当时编辑了《当代中国诗选》,还有《古今中国诗选》。西南联大很多师生,包括俞铭传、闻一多,都参与了这个工作,对促进西南联大诗歌氛围也带来了非常有益的影响。无论从老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诗歌氛围都非常活跃。包括当时的文学社团,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特别多,穆旦就从南湖诗社到文聚到冬青社都参与了。诗社里都有指导老师,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李广田等都担任过,指导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他们会到诗社去演讲,会跟学生有直接的作品之间的交流。西南联大确实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和氛围,让诗歌氛围在这样一所临时的大学里特别活跃。

40年代的诗歌,某种程度上和90年代的诗歌有一种对称。40年代面临抗战这一特殊历史境遇,90年代诗人与历史也有一个遭遇,诗人们都要面对新的经验。面对这样一种处境,(诗人们)不得不更新他们以往的诗歌意识,包括技术手段。80年代诗歌可能跟30年代的诗歌有某种对称,80年代朦胧诗更多还是象征诗风,80年代到90年代的转化,和30年代到40年代的转化,这种对称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pp/1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