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物质在其无限发展中呈现出了一种很明显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这种趋势给人类造就了一种很美好的前景,但是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于自己的成就,而不思随着宇宙的演化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人类将最终会因自己的盲目自大而葬送自己美好的前景。因此,我们需要在描述宇宙演化趋势和人类美好前景的之前,首先要反思自己知识体系、观念是否存在很大的缺点,是否已经陈旧过时。带着对宇宙最基础层面的思考和对人类发展的关怀,我们将发现:现代科学就是一门存在很大缺陷的学科,而且这些缺陷都是致命的根本性的,现代科学体系面临着整体被颠覆的危险境地。但是,现代科学是人类目前得以建立生存信心的支柱所在,一旦彻底垮台,将会对整个人类产生巨大的甚至是覆灭性的心理影响,正因如此,而使得包括现代科学家们的许多人拼命地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个即将倾覆的科学大厦不断地进行修修补补和加固。问题在于,我们是继续维持那个必将会垮台的现代科学王朝,还是要坚持真理并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发展的全新的更加先进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长痛不如短痛,本人致力于坚持后者。

一科学日益走向迷信化并形成科教

广义的宗教是指:凡能导致人们迷失自我主体独立性的说教都可称之为宗教,宗教的外在主要体现为人们忘我的顶礼膜拜状态,是相对形成迷失自我主体独立性的群体而言。按照这个定义,科学也正在像耶教、佛教、儒教、马教一样,日益将自己供起来让人们顶礼膜拜,从而走向宗教化并最终形成科教。

近代以来,现代科学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科学以其实证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忘记了任何实证也是带有主观性成分的,宇宙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实证和绝对真理,只有不断地追求合理性才是唯一的,但科学却不管这些,它们躺在妄自尊大的功劳簿上开始居功自傲、目空一切,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正确的,甚至把科学视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伊然成为了真理的代名词,动辄科学如何如何,非科学的就是荒谬的非真理的不可取。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已经发展到了利令智昏的固步自封地步,完全不明白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完全忘却了科学本身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成果,也是人类发展的环节,忘记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至理名言,忘却了科学越来越严重的巨大负面作用,忘却了科学已使人类已陷入了日益严重的危机,忘却了科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忘却了科学的支离破碎和越来越大的内部矛盾,忘却了科学只是知识形态的一种普通方式而已,忘却了科学必将会被新的更加先进的知识形态所更替的历史命运。科学只是继续陶醉于狭隘领域的分析分析再分析,中国科学也正在关闭自己的大门,他们正在压制其它认知方式成为主流,拒绝自己控制的主流媒体发表其它知识形态并拒绝合作交流。可以看出,中国科学表面上提倡学术自由,但实质上这种自由仅仅限于科学这种唯一的知识形态,其所作所为不亚于“十年文革”,也很相似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绝对权威行径。科学的上述所作所为明显地在逐渐将自己至尊宗教化,这是十分危险的,这不仅封闭了自己的发展,也关闭了人类寻求其它出路,可以这样认为:一旦人类危机来临而科学有无法拯救的时候,人类将陷入万复不劫之中。

科学只不过是人类众多知识形态中的普通的一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应还原所有知识形态以平等发展地位,使不同的知识形态相互沟通互相促进,而不是相互歧视和排挤,倡导知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只有让所有知识形态都获得齐头并进的充分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类的文明文化才更加灿烂,人类才有更多发展出路选择而显得更安全,才能使人类不断地走向更合理健康的高级文明。

二现代科学缺乏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坚持从客观存在出发的立场的本身没有错误,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客观性仅仅止步于唯物主义,总是把客观存在看成是实在的物质性的东西,而忽视了非物质的非实在的客观实在,这就限制了科学的视野和思维,使科学不可能建立最基础的稳固层面上,并因此而最终导致其经常性的认识危机和巨大的负面作用。自然科学在物质层面上仅仅认识到了夸克层面,但对夸克又是如何构成的就无从知晓了。不过,他们还是相信物质应该有更基本的层面,这种认识是基于“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理念,但这种认识却是根本错误的。

统一信息论证明:实在宇宙万物的始基对外呈现为信息的能量子,物质是基于能量子集合成极限粒子而产生的,极限粒子是物质最基本的单元。但能量子本身并不具备空间、质量等物质特性,它对外呈现为以物质为载体的信息,能量子就是信息,它和信息具有一致性。因此,作为能量子的信息是一种非实在的非物质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却是不能再继续分解的,它显然具有最基础性,而只有建立在最基础性的理论才能取得最为稳固的地位,才能根本性地解释宇宙万事万物,才能终极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很显然,科学远不具备这一特征,科学仅仅止步于实在在物质的微观层面,这使其既不能根本性地认知实在物质的最基础层面,也不能认知非实在物质的客观存在,因而更不能认知作为非实在物质客观存在的精神层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受其理论思维和视野限制,是无法深入认识到宇宙万物根本的始基层面的,这使其理论不能建立在最基础的层面上。

三自然科学具有直观性缺陷

自然科学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其直观性,往往就事论事,而不深究其产生现象的原因,自然科学因此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只能对现象做直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

自然科学的许多概念就是很直观地产生的。比如,当看到一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不能根本性解释时,就仅仅只是形象地说这就是“力”;当感觉到周围温度升高而产生热感时,就说这是热量所致;当看到物体之间相互排斥或吸引时,就说这是场所致。在进一步问及原因时,则就会进一步用一些直观的概念予以应对。如:问到为什么会有力啊,答曰是因为其携带能量所致;问到为何有热量,答曰能量所致;问到何以存在场,答曰能量所致。至此,自然科学把所有的理论都归结自己设定的概念——能量上了。再问能量何来,答曰质量转化所致;再问质量何来,能量转化所致。于是,便陷入了概念循环中,再问何以会相互转换,则不知所云了,或者就干脆归为上帝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其根本上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很多问题上只能给予模糊的搪塞回答,其求实属性显见不足。

四分析思维已经过时

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析思维特征。分析思维的实质就是逻辑思维,这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自然科学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的。首先,各学科过分依赖于建立于牛顿力学体系以来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牛顿力学体系却根本上是错误的;其次,表现在学科体系上分科过于细化,使其不能照顾自然科学的整体知识体系,而片面地发展自己。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理论具有细化但却片面的缺点,使其具有明显的“只间树木,不见森林”的巨大缺陷,这种缺点做带来的局限性将会最终使自然科学走向畸形化发展。而事实也已充分说明,自然科学的负面作用已越来愈大,这不仅表现在其对环境巨大破坏性上,而且也不断加剧了人类各方面的危机。自然科学的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分析思维不能系统全面地构建自己的理论所致。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系统的思维方式将取代片面的分析思维人类已到了需要变革自己思维方式的时刻了。

五数据计算上的苟合性缺陷

当自然科学一头扎在自己所构建知识体系中的时候,完全不再思考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性问题,而陶醉于在现有体先的理论架构,进而忙于建立于其上数学体系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其计算所得到的数据也只能是为了不断印证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如:为了计算上的精确,自然科学在很多种计算公式中总是随意增加一些所谓的常数,而这些常数又往往会为了验证其理论的准确性不断修改。应该承认,随着实验的不断增加和数据的不断更新,自然科学的数据计算越来越具有精确性,自然科学因此而获得越来越高的权威性。不过,这种为了印证其知识体系的准确性而获得的数据,由于其从根本上是基于整合其理论体系而进行的,这将会使其不断趋向于这样一种结果——精确性越高,其理论的苟合性将会越强,所埋下的危险性因素就越大,最终可能导致自然科学引导人类认知走向危险的边缘。自然科学理论的精确性是力求尽可能印证实验或者现实而得出的,也就是说:是为印证而计算,而不是处于根本上的准确性而计算。

六牛顿力学体系的根本性错误

人类往往具有认识上固步自封的缺点,但一种理论被确立后,总是在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理论进行辩护,并企图予以完善它。牛顿力学尽管已经被很多事实证明了它的错误性,但最后还是被确立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下面将分析其错误性。

(一)牛顿第一定律具有根本性错误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或受平衡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反之则越小。牛顿发现物体的惯性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物体的惯性总是通过“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越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怎样受力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

物体的确具有惯性现象,但牛顿只是描述了这个现象,而没有发现造成物体具有惯性的原因。不仅如此,现代自然科学也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是把能量与惯性联系起来考虑,把惯性、质量都归因于能量,而根本没有涉及到惯性的原因。

站在信息论的角度,任何物体都存在于由极限粒子所构成的空间中,这些极限粒子虽然质量微小而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毕竟也是一种作为物体的存在。因此,任何物体要想发生位置改变,都需要通过排挤极限粒子的空间才能发生移动,这必然会对任何物体的位置改变都要产生阻抗,这就使物体呈现出所谓的惯性现象来。由此可见,物质的惯性是基于极限粒子对物质改变位置所产生的空间阻抗所致。不过,由于体积较大的物体要克服更多的空间阻抗才能移动,因此,物质的惯性应该与物质的体积成正比,而与质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之所以造成物体的惯性与质量相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体积较大的物体容易给人相对较大质量的直观;此外,作为大质量的地球所造成的空间凹陷,也能导致质量较大的物体产生较大的所谓“重力”,而“重力”同样会导致一种惯性感。因而惯性与质量成正比只是一种错觉。有关这个结论其实在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得到了证实,该实验中的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一样的物体同时落地,该实验不仅证实了自由落体定律,同时也证明了物体的惯性与体积有关而与大小无关的结论,只可惜的是:此后的牛顿和直到当代的人们仍然是谬种流传。

此外,根据上述极限粒子理论,物质只有在等量的间隔时间连续在其周围发生空间凹陷的情况下,才能匀速运动。否则,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极限粒子对宏观物质的阻隔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运动的物质也将会因为极限粒子的阻隔而不断降低运动速度,从而无法匀速运动。因此,所谓物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而能保持匀速运动的说法,是一个根本性地错误。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没有意识到物质运动的最为根本原因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F合=ma(单位:N(牛)或者千克米/秒^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原始公式是:F=d(mv)/dt(参阅〔13〕)。其含义为:动量为p的物体,在合外力为F的作用下,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合外力。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以t为自变量,p为因变量的函数的导数,就是该点所受的合外力,即:F=dp/dt=d(mv)/dt。因此,也叫动量定理。而当物体低速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为不依赖于速度的常量,所以有F=m(dv/dt)=ma。

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F、m、a对应于同一物体;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都能各自独立产生一个加速度,各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失量和等于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

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看出,当物体受到外力时,物体将产生运动。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但这只是物质运动的外在原因。而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时,其物体的加速度a为0,这将只能使物体处在静止或匀速状态中。很显然,牛顿完全没有意识到极限粒子的时空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意识到造成物质运动的更根本原因。因此,牛顿第二定律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个缺陷将特别体现在微观世界和极限世界中。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牛顿第三定律。

(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诸多缺陷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表达式:F=-F(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包括如下含义: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应该说,牛顿能站在纯自然的角度上,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还是非常细致到位的,但问题在于:他没有意识到物体之间能够产生相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没有意识到传递物质相互作用的媒介,这会使其得出很多错误性结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超距作用基础上的。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分离的物体间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时间来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相互作用以无穷大的速度传递。现在看来,牛顿当时的分析是非常简单粗糙,下面将用统一信息论分析一下。

物体运动是需要空间的,物体不可能超越空间而在非空间中与另外物体发生作用,而空间是由一个个极限粒子连接而成。这样,物体之间的作用必然要通过极限粒子才能发生作用,极限粒子也就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当物体A接近物体B的时候,物体A必先对这两种物质之间的极限粒子产生动量作用,而这些极限粒子便会通过位置移动,0距离地将这种作用通过一层层极限粒子再传到其B物体上去。当物体B在接受到这种传递作用后,也会产生相应的位置移动,但这个移动需要其占有新的空间。不过,物体B由于受当时原有状态的惯性影响,而一时难以完全进行等量位置移动。这样,由于物体B不能产生相应的位置移动,此时将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其一,阻隔极限粒子对空间的挤占,从而对极限粒子产生反弹,而这种反弹又会通过一层层极限粒子传到物体B而造成反作用;其二,将它们之间的一部分极限粒子挤出其位置;其三,通过分解其极限粒子的办法挤占空间。这样,在整个物体A和物体B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得出如下几种结果:

(1)物质的作用力传递是不存在超距作用的,力的传递媒介是极限粒子;(2)由于极限粒子是以最短的普朗克时间进行传递的,因此,力的传递速度是光速;(3)由于上述原因,物体B的反作用力应该低于物体A的作用力。甚至不存在反作用力。

牛顿力学体系的上述缺陷也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暴露出。如对于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就不适用了。实验也证明:对于以电磁场为媒介传递的近距作用,总存在着时间的推迟。

需要强调的是,这儿所说的造成物质运动外在的动力只是宏观物质之间的机械力,但它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基于极限粒子的时空现象。而其它所谓的电磁力、强力、弱力、万有引力、浮力等等,都不过是极限粒子所带来的时空现象,因为本质上并不是力。

综述,自然界所有的运动根本上都是由于极限粒子的所造成的时空现象所致,而所谓的各种力的本质也是基于此,牛顿力学体系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因而存在根本性错误。

七相对论及量子论存在很大缺陷

牛顿力学体系的错误最先为爱因斯坦所认知,并由此确立相对论,但其并没有克服牛顿力学体系的根本性错误,而仍然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特点。同样,量子论也存在类似的缺点。

(一)相对论没有认识到物质的基础性构成和物质的真正始基

相对论建立之初,正是原子内部构成被刚刚揭开之时,电子、中子、质子、原子等微观粒子作为最新发现的“基本微观粒子”,具有构成了其当时最先进物理理论的因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在当时的理论背景下形成的,这使其不可能具有更加超前的理念意识。因此,无论是相对论还都是量子论还无法认识到物质的始基构成和物质的最基础构成。

(二)相对论仍然无法回答自然世界中“为什么”的问题

相对论具有自然科学的通病,当遇到问题不能解释时,总是首先通过制造概念来设定新的物质,来完善其理论,相对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1、不能解释光在任何参照系的光速不变及作为宇宙极限速度的原因

相对论认定了光速的存在,也认知了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不变的现象,但却不能说明光速的这一现象及形成原因。统一信息论认为,在实在宇宙中,由于极限粒子是构成时空的最基础单位,能量子是以极限粒子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且这种传递是以彼此为0距离而没有时间间隔的一个个接力进行的;而极限粒子的极限长度和形成所需要的极限时间,恰恰形成了宇宙极限速度并造成光速在任何参照系的不变。

2、不能解释质能关系式形成的根据

相对论只是说明了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却不能解释质量与能量子相互转化的根据,对此,统一信息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极限粒子的形成与分解实现其与能量子的相互转换。

3、爱因斯坦的空间弯曲理论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广义相对论而进行的理论假

设。空间弯曲理论只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设想,理论和时间均已证明:宇宙时空是平直的。不过,爱因斯坦提出时空弯曲理论说明了他也发现了所谓引力理论的弊端,这使其思想包含了超越现代科学的可贵理念。

4、量子论不能解释能量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量子论的确触及到了宇宙之所以诞生与发展的始基原因,但量子论的发展紧紧局限于对能量子色量化解释和微观物质的结构分析,而没有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量子论没有认清能量子与物质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更没有认识到能量子对整个宇宙构成的始基作用,当然也就无法认识极限粒子的时空构成基础。量子论在提出后,就陷入了科学主义的物质实在观局限性约束中,其后便在科学主义的泥淖中继续发展,而逐渐失去生命力。

不过,量子论的能量子概念的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其为统一的信息论产生奠定了观念基础。统一的信息论基于此发现了极限粒子的存在,并通过运用极限粒子和能量子的互转关系,简单而又十分彻底地准确地解释了宇宙所有现象的形成,为人类描述了十分合理的发展前景。这样,统一信息论不仅拯救了量子论,而且一次提出了彻底性的划时代终极理论。

八弦理论是自然科学的另类畸形版

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这些看起来像粒子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闭合圈(称为闭合弦或闭弦),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弦理论并没认识到自然界所谓的四种作用力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它还是基于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的另类理论。

由于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有冲突,这意味着二者不可能都正确,它们不能完整地描述世界。弦理论会吸引这么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目前人类知识体系的匮乏,而把弦理论误当做解决根本问题的终极理论。除了引力之外,量子力学很自然的成功描述了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但据说弦理论也可能是量子引力的解决方案之一。至于弦理论能不能成功的解释基于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质所组成的宇宙以及应用到“黑洞”、“宇宙大爆炸”等,还需要同时用到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极端情况。可以看出,弦理论连目前天体发现的基本物理都解释不清楚,且还需要借助于在统一信息论看来已经过时的自然科学理论,才能有更好地解释。很显然,这种理论本身在出炉时就明显带有过时性。

另外,同自然科学一样,弦理论也根本上没有认识到能量子与极限粒子的相互转化方式,它只是模糊地描述了能量弦线的抖动造成物质产生的理论推测,至于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以及时空的构成则根本没有涉及。

九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

科学除了存在上述缺陷之外,还表现在对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解释的无能和物质上。

这首先表现在对精神解释的无能。科学在解释精神现象时,总是从物质主义出发,把精神看成是物质的属性和机能,精神产生于物质,这使得它们在解释精神问题时,不能根本性地让认识到精神的非物质属性。精神和物质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精神也的确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但前者是非物质非实在,而后者是物质实在的,它们显然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物质和精神在其演化中必然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演化系统,而不能使精神直接从物质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仅仅通过物质层面去解释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哪?通过统一信息论的论述,我们看出:物质不仅不能单纯性地演化出精神来,反倒是物质是基于非物质的作为能量子的信息产生的。由此可见,科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很多解释精神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但其在精神的认识上却基本上是本末倒置的。基于此,人类的社会科学不可能有很大认识上的成就。

其次,科学在解释UFO、球形闪电、麦田怪圈、鬼挡路、灵魂等等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无知,也充分体现了其局限性。由于现代科学至今都没有认搞清楚最基础的能量子、信息等层面,一旦自然界出现涉及到最基础层面现象时,就显得非常无知,只好把其归结为“超自然”现象,或者干脆公开承认为“不能解释”现象而束之高阁,而这本身有违背了科学的所谓求知、求真、求是的态度。

现代科学虽不能解释精神及其它“超自然”现象,但却从不认输,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释的问题时,就往往以“无稽之谈”、“不科学”或“迷信”等莫须有的罪名予以推脱或打入冷宫,这本身也反映了科学不能勇敢地正视现实的事实,也背离其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立场。

十现代科学不能根本上应对自然灾害和主导自然

人类具有极其苛刻的生存条件,相对于无限浩瀚的宇宙,科学技术根本不具备征服宇宙的潜质。人类时刻面临着各种可能性灾变。从宏观角度上看,银河系、太阳和地球本身可能隐藏着许多人类已知和目前根本无法预知的毁灭性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很难确知是否会在某一瞬间爆发;微观角度看,人类本身也存在一些自我毁灭的可能性,比如战争,比如大规模的病毒瘟疫。所有这些因素都时刻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人类要想根本性地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认知人类的精神自我,并通过技术来为人类自我提供根本性地安全保障。而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来看,由于其只能从事外在的实在物质技术开发,而无法触及到人类自我及自我安全保护技术。因此,科学技术不能使人类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也不能为人了提供根本性的安全保障,而解决最基础的生存问题。由此可见,人类要想根本性地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生存问题,需要我们首先要建立超越科学的终极性理论体系,并通过该理论体系完成对科学技术的根本性超越,从而能够对抗自然灾害并彻底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不过,人类总是幸运的,“统一信息论“及建立于其上的THSP(参阅〔1〕)工程可以根本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十一巨大的负面作用

科学造就了近代社会的技术辉煌,有利地加快了主体程序的内化速度。不过,由于工具理性的负面作用,科学所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其积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科学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消极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负面作用显著增大,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科学难辞其责。科学的巨大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负面作用主要暴露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工业化进程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二,面对各种危机(也包括自身带来的危机),科学却无法提出根本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此可见,科学具有许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后天的科学家们又根本没有认识到这种不足,却总是在下大力气为其理论体系做些修修补补的粉饰工作,这必然导致自然科学的畸形化发展和根本性错误,其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在技术层面上,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近极限,分析的方法已经很难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有更大突破,自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已近百年,科学就再也没有什么更大的理论突破。而由于哲学的终结,科学也失去了强有力的依托。此种情况就已经告诉我们:建立在以实物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的作用以近极限,人类必须寻求新的超越实物分析的知识方式来代替科学。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结果,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科学的物质实在观严重限制了科学家们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另方面,则是由于缺乏信息时代的理念背景。但人类的认识总是要不断发展的,历史终于迎来了真正统一人类各个学科的具有彻底性的大统一理论——统一信息论。

十二现代科学是临摹真实世界的高仿品

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受西方的那种片面分析思维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由于忽视整体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使得整个西方科学越分越细,最终导致了西方科学的学科体系如毛细血管一般的庞杂,其复杂性、难度性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使人类越来越偏离对宇宙本真的认知,最终有可能导致扭曲整个认知体系,进而陷入万复不劫的境地中。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除了分析思维的局限性外,还由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并没有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的,或者仅仅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性而建立一种近似正确的理论,而正是为了解决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错误或描述性偏差,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体系只好采取日益繁琐化、分支化方式来予以弥补,但这样一来,将会导致日益片面化和形而上学化,使得科学大厦越来越多地走向越描越黑的畸形和沉重(以信息学、力学、电学为例)。

————————————————————————————————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是真理:“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页)。事实上,简单性原则在今天成为科学家们评价和选择理论的一种标准,而这也符合著名的“奥康姆剃刀”原则。简单性原则现在已经作为一条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科学理论。王亚平教授在其《解析相对论》中写道: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自然界之奥秘可以使人类耗费漫长的时间去探索,但是,一旦形成理论,它必须是形式简洁、优美,道理简单,可以理喻。

然而,当科学越来越主张这条简单性原则时,自己却并没有按照整个原则去发展,而是走向了日益复杂性的相反方向。以标准模型和四大作用力为基础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不仅缺乏逻辑上简单性的东西,却把科学体系搞得越来越复杂晦涩和支离破碎,其负面作用日益彰显且无法解释很多自然之谜,这很可能说明现代的基础理论体系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正是为了将这个体系看起来还是完善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不得已采取一种日益复杂化和科层化的方式以弥补缺陷,比如采取日益复杂化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事实也的确如此,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很多发现都忽视了实验过程的主观性因素,而很多数字都具有很多偏差,为了弥补偏差,他们又只好通过不断修正各种公式定理的系数来予以纠正完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盲目确定了通过四大作用力和所谓的62种基本粒子构筑的标准模型,却搞不清楚四大作用力的形成机制,也没有对所谓的基本粒子进行更进一步地深究,只是一味地用发明的力、电、磁、能、场等名词临摹性地描述大千世界,希格斯玻色子就是他们出于完美描述他们那种临摹大厦的最后一块砖瓦,但却只是把所谓的力、电、磁、能、场等看成是自然天成的而不能根本性解释这些现象形成的机制和成因。一句话,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能解释很多未解之谜,也不能解释科学理论自己发明的一些与力、电、磁、能、场等对应的基本现象,为了维持行将倾覆倾的科学大厦,他们现在只好采取日益复杂化和修修补补的方式予以维持,但这样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

现代科学体系日益复杂化和科层化的趋势也与真实世界的逻辑简单性背道而驰,其貌似深奥的外表完全是由于其建立错误的理论基础上所致,据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科学体系很可能远没有触及真实的物理世界,而仅仅是一种临摹真实世界的高仿品,而正是由于这种高仿品越来越逼真,使其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说明现象并进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辉煌成就,故由此欺骗了人们的认知,从而确定了被人类无上崇信地位,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高仿品毕竟不是真实的东西,越是逼真的高仿品其潜在的危害性就会越大,人类不能任由科学如此发展下去,必须尽快通过建立更为先进的完全切合实际的理论体系来揭开真实世界的深层面纱,以尽快从根本上解决科学体系的潜在危害性,而这种理论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必须要具备深刻而简单明了的逻辑性特点,并能从最基本的层面将自然、社会、精神领域统一起来。目前,这种理论已经应运而生,这就是统一信息论。

统一信息论认为:整个宇宙仅仅有能量(子)和极限粒子两种客观存,它们分别作为作为非物质存在和物质存在构成了整个宇宙的万千事物;力、电、磁、场等只是人为虚构的物理现象,它们仅仅是极限粒子和能量(子)相互转化时的外在表象而实质并不存在;异性极限粒子构成了实在物质,同性极限粒子构成了空间;极限粒子的发现,将使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计算都能够做到百分百准确,宇宙以此构筑了大千世界所有物质和时空现象,宇宙由此显得极为简单、透明,宇宙由此再无秘密可言;统一信息论以信息本原论、极限粒子论、主体程序论将自然、社会、精神统一起来,使生命、精神、社会等任何复杂的现象变得极为简单明了并符合逻辑事实,同时也能够比科学更好地揭示各种各样的现象,且可以破解很多未解之谜。

统一信息论所有这些特征都极为符合爱因斯坦关于真实世界的理论具有逻辑简单性的判断。

赞赏

长按







































氮芥酒精价格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