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现代战争愈发残酷的ldquo元凶
导读“得到”《施展·国际政治学40讲》的第十七讲是“大战争时代:惨烈的世界大战是如何发生的?”关于战争有个经典的理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应该为政治目标服务)。这一论断一直是有效的,但是,啥样的领域属于政治,在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近代以前对政治和社会的界限划分,到了近代都含糊掉了。结果就是,与前现代战争相比,现代战争从职业军人的战争发展为全民战争;这一战争逻辑的变迁在提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中、日……)的政府对社会的组织和动员效率、加快了科技变革速度的同时,也使得人类的战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残酷了。今天的推文中给大家分享一篇《极端的年代》(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的书摘,就旨在从现代战争的组织和动员机制这一视角出发,解析导致现代战争愈发残酷的原因。 1. 20世纪后的现代战争形态:靠大规模长期动员来维系的总体战 我们一般都有一个观念,以为现代战争一向都影响国内每一名男女老少的生活,并动员绝大多数国民;我们总认为,现代战争使用的武器数量惊人,一向都得将整个经济投入生产;我们又认为,现代战争的武器一向都造成难以形容的大量伤亡,彻底地主宰并改变了交战国的面貌。 殊不知,这些现象其实只有在20世纪以后方才发生。 ▲南北战争 不错,过去的确也有过悲剧性的毁灭战争,也有过预示现代式可怕战争的前例,比如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即为一例。一直到今天为止,美国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还要算为时4年的南北战争(—),死亡男子无数,比美国后来参与的所有战争死亡总人数还多,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 、越南战争。 但在20世纪以前,影响一般社会生活的战争往往属于例外。 拿破仑四处征伐欧洲的年代里,简·奥斯汀(JaneAusten)可以安坐家中写她的小说。对不清楚时代背景的读者来说,肯定猜不出当时是这样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我们从她的小说里嗅不出一丝战争的气息。但在事实上,出现在奥斯汀笔下的年轻男子,某些人一定参与了当时的战事。进入20世纪,我们实在难以想象有哪一位小说家曾用这种笔法描写20世纪战火下的英国。 虽说20世纪总体战(totalwar)这个怪物,并非一开始就成了庞然大物,不过从年开始,总体战的形态便已成形,这一点绝对正确。 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就已动员了12.5%的男子入伍,德国动员了15.4%,法国动员人数几乎达17%。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般来说,各国积极从事军事任务的动员人数,平均约为20%左右。 我们可顺便提一下,像这样大规模的长期总动员,得靠两种力量才能维持:一靠现代化高生产力的工业经济,二靠大部分经济活动掌握在非战斗人口的手里。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里,除了偶尔季节性的征用以外,就没有能力供应如此众多兵源,至少在温带气候区如此。因为到了农忙时节(比如收获季节),全民都得出动帮助农事。 其实就算在工业化的社会,长期挪用如此大量的人口,对社会也是一项极大的负担。这也就是现代大规模战争之下,有组织的工人力量因而加强的原因。 女子也因此走出家庭,进入社会,造成女性就业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女性就业还只是暂时情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永久性的社会现象了。 2. 总体战的特点:政府对战时经济的组织和管理 20世纪的战争是大规模的战争。人类在这些战争里使用和毁灭的东西,数量之巨,已达前人不能想象的地步。因此德文用Materialschlacht——也就是物资战,形容—年的西线战争。 ▲德国历史爱好者重演拿破仑-普鲁士耶拿会战场景 拿破仑当年运气好,当时法国工业生产规模小,他却还能在年以全部不过发的弹药,打垮了普鲁士的军队,赢得耶拿会战。 可是后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的军工生产计划一天就是1万发到1.2万发。到了战争末期,甚至高达每日20万发。连沙俄也能够日产15万发,等于一个月万发。规模如此庞大,难怪工厂里的机械工程作业彻底革新了。 至于其他比较不属于破坏性质的物资生产,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一共订制了5.19亿余双袜子和2.19亿余条裤子。而德国部队呢,在其繁文缛节的官僚传统之下,单单一年之内(年),就造了万把剪刀,以及万个印盒,以供军事单位盖章所需。大规模的战争,需要大量的生产配合。 可是生产也需要有组织、有管理——即使其目的是为了理性冷静地杀人,是为了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毁灭人命,依然需要组织管理,像德国纳粹的死亡集中营那样。总而言之,总体战可说是人类所知规模最为庞大的产业,需要众人有意识地去组织、去管理。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前所未见的新课题。自从17世纪政府接管永久部队(常备军),不再向战争贩子租用兵力以来,军事已经变成政府的职责。 事实上,军队与作战,很快就变成一种“产业”,或所谓的经济联合,规模远比私有产业大得多。因此19世纪工业时代兴起的大规模民间产业,如像铁道及港口的兴建工程往往需要借重军方的专业及管理人才。 政府各个部门,几乎都投入武器及各种战争物资的生产。一直到19世纪末期,才逐渐由政府与专业的民间军火工业合作,形成某种共生的产业联合,尤以一些需要高科技的部门为最,例如大炮及海军装备的研究生产,等等。这就是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所谓“军事工业联合”的前身。 不过从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直到年之间,每有战争,除了某些工业难免受到波及之外——比如说服装业就得扩大生产供应军衣——基本上,战时经济也只是平时经济的扩展而已(所谓一切“照常营业”)。 3. 战争压力,促使政府全面接管战时经济 政府方面主要着眼于财政上的考虑:如何应付战争的支出。该靠贷款,还是直接征税呢?不论贷款还是征税,又该怎么做才好? 在筹措经费挂帅之下,国库或财政单位自然就变成了战时经济真正的司令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打就是这么久,远远超过政府当初预期;人员军火消耗如此惊人,“照常营业”的如意算盘当然打不下去,财政官员也无力继续主导了。 政客不计代价一心只想谋胜,国库人员只有大摇其头(年轻的凯恩斯当时即在英国国库任职)。凯恩斯等人的看法自然没有错,英国实在力不足负两次大战的重担,该国经济也因此受到长远的负面影响。 然而,如果现代式的大战实在无可回避,大家就应该对成本、生产——甚至整个经济——好好地仔细筹划管理不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一面打,一面才学到这方面的经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先仔细研究过上次大战得来的教训,于是一开始,大家就学乖了。 可是现代战争打到一个地步,政府必须全面接管经济,各种计划及物资的分配也必须极为详密具体(跟平时的经济机制完全两样)。虽说政府已有战时经济的心理准备,但直到好一阵子之后,众人才慢慢体会其中深入的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起,各国之中,只有苏联和纳粹德国拥有某种程度具体控制经济活动的方式。这自然是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多少师法德国在—年期间实行的战时计划经济。至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这方面的组织渠道根本就不存在。 4. 德国政府主导战时经济的效率和质量,低于英美 奇怪的是,尽管德国有开明专制官僚行政系统的传统及理论基础,两次总体大战打下来,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上面,德国的表现却还不及西方民主国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法两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美两国。其中原因到底何在,我们只能臆测,不过优劣事实俱在,却不容人置疑。 德国方面,在动员物资全面支援战争上的组织力、效率都不行——不过一开始,德国原打算速战速决,自然不需要全面性的动员——对于平民经济需要的照顾也不够周全。 相反,侥幸活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两国人民,战后的情况却远比战前要好上一些,就算感觉上比较穷苦,英国工人的实际收入反而增加了。 ▲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小城 可是德国人却较前饥贫,实际工资也较前为低。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数字比较难对照,尤其因为:第一,法国一下子就投降了;第二,美国比大家都富有,所受的压力也小得多;第三,苏联则比较贫困,压力大得太多。 基本上,德国的战时经济,等于有全欧洲供其剥削利用。但到战事完毕,德国各方面的实质损失却远超过西方其他交战国家。 大致总合一下,英国的财力虽然比较差,到了年,平民消费甚至降低了20%以上,但及至最后大战结束,英国老百姓的伙食和健康却比别人都好,这多亏该国战时经济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公平分配整体资源,不致过度牺牲社会中任何一部分。 德国的做法刚好相反,完全基于不平等的原则。德国不但全力剥削它占领下的欧洲人力资源,对非本族更视为劣等民族。极端到——比如对波兰人、俄国人,还有犹太人——甚至根本把他们当作随时可以牺牲、生命如草芥的奴工。 到年时,德国境内的外国劳动者,已高达其总劳动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军火业便占去了30%。德国本国的劳动者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多只能说,他们起码还保留着年的实际收入水准。 此外,战争期间,英国儿童的死亡和患病率不断降低。反观一向以粮产丰富闻名的法国,自年被德国占领统治之后,境内虽不再有过战火,法国人各年龄层的平均体重却减轻了,健康普遍变差了。 5. 总体战对科技的影响:加快了科技变革的速度 总体战在管理上造成的革命,自是不容置疑。对于科技和生产是否也有革命性的影响呢?换句话说,总体战到底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简单地说,总体战使得科技更为进步发达。因为先进的交战国不但在军事上求胜,更需要在技术上竞争,才能发展出更精良、更有效的武器装备以克敌制胜。 ▲原子弹炸过的日本广岛 要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盟国担心纳粹德国发展核武器的话,原子弹恐怕根本不会出现,20世纪也不会在核能研究上投下大笔经费了。至于其他某些专为作战开发的科学技术,较之核能更容易移转为和平用途——航空和电脑即是二例。 这一切都证明一个事实,战时科技之所以加速发展,主要为应付作战及战备之需。若在平时,如此庞大的研究经费,恐怕根本不能通过成本效益的预算,至少在态度上要犹犹豫豫,进展也较为迟缓。 不过,科技为战争服务一事并不新鲜,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向建立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之上。种种科技的进步发明,迟早都会发生,并不以战争为限。如果没有战争,发展的速度恐怕还会更快(人类没有战争?当然是痴人说梦,不过为讨论方便,我们先这样假定好了)。 不过战争却有助于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扩散,对工业组织及大量生产的方法也都有深远影响。但是一般来说,战争的作用,主要还是在于加快变革的速度,而非激发变革本身。 6. 人类为两场世界大战付出的代价 我们还不曾讨论战火连绵的大时代对人类本身的冲击,人类究竟为这两场大战付出几许代价?我们前面虽然提过大量的死伤数字,但那只是其中一部分代价而已。 说也奇怪,“一战”的伤亡虽然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惨重,在当时却更受世人重视,不但各地纪念碑林立,每年更虔诚地大事纪念停战日。俄国因为革命的关系,特别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然情有可原;可是这种现象不独苏联如此。 ▲一战无名英雄墓(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可与上一次大战“无名英雄碑”媲美的纪念举措;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每年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纪念日”(年11月11日)的气氛,也每况愈下,逐渐失去当年神圣严肃的意义。 探其因由,也许早在上一次大战之际,世人原不知道牺牲会如此惨重;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都心里有数了。所以前者万人死亡带来的打击,要比后者的万更为巨大。 大战本身的全面性,双方不计代价、不择手段誓死战到底的决心,都对世人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否则,我们又如何解释种种不人道的残酷行为在20世纪愈演愈烈的现象呢? 年之后,战争行为越发残忍野蛮,事实俱在,想否认都不行。本来到了20世纪初年,强暴凌辱人类的灾难已在西欧正式绝迹。 但自年以降,我们却又开始视种种残暴不仁的现象为家常便饭,对于联合国三分之一会员国(其中包括某些最古老、最文明的国家)陷入人间地狱的惨状也无动于衷。 7. 现代战争愈发残酷的原因:将敌人形象恶魔化的合理需要战争的意义感被现代官僚制和科技抽干 然而,残暴程度的提高,主要不是因为人类潜在的兽性被战争激发并合理化了。当然这种现象,也的确在某些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身上出现,尤以那些出身极右派国家主义阵营的武夫之流,例如狙杀小队、“义勇军”(FreeCorps)分子等。他们自己有过杀人的经验,又曾亲见袍泽惨死,在正义的大旗之下,虐待击杀几个敌人,又算什么值得踌躇犹疑的大事呢? 但是世界越来越残酷的真正原因,主要在于战争“民主化”的奇怪现象。全面性的冲突转变成“人民的战争”,老百姓已经变成战争的主体,有时甚至成为主要的目标。现代所谓的民主化战争,跟民主政治一样,竞争双方往往将对手丑化,使其成为人民憎恶至少也是耻笑的对象。 过去由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的战斗,彼此之间都还存有一分敬意,也比较遵守游戏规则,甚至还保有几分骑士精神,如果双方社会地位相类,更是如此。 ▲一战反战影片《大幻影》 过去双方动武,往往也有其一定的规则,在两次大战战斗机驾驶员的身上,我们依稀可见这种古风。法国导演雷诺阿那部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战影片《大幻影》(LaGrandeIllusion),就曾对此现象多有着墨。而且,除非受到选民或报界压力的束缚,政界人士外交人员往往可以心平气和地与敌方宣战、媾和;正如拳击手在开打前相互握手,拳战后共同畅饮一般。 但到了我们这一个世纪的总体战,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俾斯麦时代或18世纪战争的模式已经荡然无存。像现在这种需要鼓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战争,已经不能再像过去贵族式战争那般有规有矩。 因此我们必须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政权的所作所为,以及包括非纳粹德国军队在内的德国人,他们在东欧地区的种种作风固然可鄙,但也都是出于现代战争必须将敌人形象恶魔化的合理需要。 战争变得愈加残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战争本身的非人化。血淋淋的杀人行动,如今变成一个按钮或开关即可解决的遥远事件。 科技手段之下,死亡牺牲都不再活生生于眼前发生,这与传统战斗里亲手用刺刀剜出敌人的脏腑,从准星中瞄见敌人的身影倒下,有着多么巨大的不同。战场上死命瞄准的枪口下,射倒的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串统计数字——甚至连这个数字也不真实,只是假设的统计而已,正如当年美国在越战中对敌人死亡人数的估计一样。 从高空的轰炸机看下去,地面上的一切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和物,而变成一个个无生命的投弹目标。性情和善的年轻男子,平常做梦也不会把刺刀插进任何乡下孕妇的肚子;一旦驾起飞机,却可以轻而易举对着伦敦或柏林的满城人口摁下按钮投下炸弹,或在长崎投下末日的原子弹。 那些工作勤奋的德国科员,若命他们亲自将犹太人载到铁丝网缠绕的死亡集中营,绝对千万个不愿意;可是坐在办公室里,却可以不带私人感情,日复一日安排火车班次,固定往波兰的屠杀场开出一班班死亡列车。 这真是20世纪最残忍的事情,可以完全不涉个人感情,全然组织化、例行化,在远处执行残忍的暴行,有时候甚至可以解释成不得已而出的下策,此情此心,实在可痛复可哀。 ※文章发布于“施展世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5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现代领动提车记,10万块钱预算的最佳
- 下一篇文章: 现代汽车携强大阵容登陆北京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