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公布《衢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柯城区9个项目成功入选,分别为传统音乐类1项:柯城古筝艺术(浙派);传统美术类1项:柯城太公画绘制技艺;传统技艺类4项:柯城水晶糕制作技艺、柯城白糖饼制作技艺、柯山点茶、柯城手工编织技艺;传统医药类2项:叶氏中医传统膏丸、徐凤子午流注针灸;民俗类1项:赵清献供祭祀。

赶紧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柯城这些“非遗”吧~

柯城古筝艺术(浙派)

《烂柯山石桥》年8月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

古筝历史悠久,战国司马迁《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如浙派的代表:王巽之、项斯华、范上娥、孙文妍等。

《孔子教习歌》年5月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

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群众文化生活中有着显著的地位,筝在诸多乐种中出现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价值观。浙江筝派不仅演奏特色丰富多彩,而且艺术风格细腻、浑厚、豪放,因而能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浙江流行的筝原来只有十五、十六根弦,王巽之先生成功地研制出S型21弦改良筝,有了较完美的演奏性能——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低音深厚,她为浙江筝艺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随之“摇指”手法的成功应用,"四点"提高了力度和速度,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使它已作为浙江筝派的特色演技而区别于其他流派。如今"摇指"为我国古筝演奏常采用的演奏技法,S型21弦浙派改良筝是我国及海外各地区流行最广、使用最多的古筝独奏乐器。

柯城太公画绘制技艺

太公像又称官人像、高祖像,是民间用来祭祖,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时家族中张挂的祖宗画像。它是孝道的体现,是儒学向民间发展的一个例证。太公像折射出大量的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窗口。

太公画工笔重彩法绘制技艺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中国画的一个重要例证。太公画工笔重彩法绘制,技艺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钱塘江流域,流行“工笔重彩法绘制技艺”,是新安画派中分流出来的一种。以衢州五邑为例:在古城中(包括柯城、衢江)就有专门从事民间“太公像”绘画的老艺人和太公画像的民间收藏者、研究者,而且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太公画。

柯城水晶糕制作技艺

水晶糕是一种浙西时令小吃,一般作为夏季冷饮流行于市,主要分布于浙、闽两省,尤以衢州地区为主要代表地。据传清末时期,衢州人就有夏天吃水晶糕的习俗,盛夏之时,清热解渴,一直传承至今。水晶糕在制作工艺上秉承传统手工制作,采用传统土灶,手工制浆,柴灶煮熟,这样能较好地保证火候及品质;在用料上也特别讲究,传统口味的水晶糕民间制作的用水一般是井水或山泉水,淀粉原料番薯必须来自本土,绿色而又有甜度,糖料必须为精品白砂糖;制作时将薯粉制浆、煮熟、摊凉后切作棋子大小,每份一小碗,约十余块,再添加冰镇糖水,点上一两滴薄荷液;这一碗,看上去颤巍巍似琼浆浸软玉,香味盈鼻,细细品尝,入口细滑,甜而不腻,韧性十足,清凉滋味更是无与伦比。传承人朱国清在年注册“喜多滋”水晶糕商标,从此传统水晶糕制作技艺更加拓展了传承发展的空间。如今,水晶糕不尽是衢州市民最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水晶糕制作技艺也逐渐辐射到杭州、金华和闽、苏、皖、赣等地区,在传播衢州美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民众就业和经济发展。柯城白糖饼制作技艺

姚万源白糖饼是由麦芽糖为主要原料。麦芽糖最初叫做“饧”或“饴”,在大约年前的周代时期,甚至殷代时就已出现制饧的加工制作工艺了。到了汉代,人们食用麦芽糖制品已经很普遍了。那时,已有沿街吹管箫叫卖麦芽饧的小贩,饴饧已经成为平民的小食品了。

古时候衢州各地就有许多的糖坊存在过,航埠、杜泽、峡口、九华、石室、城区等地先后都有熬糖师傅开设店面,凭自己手艺甜蜜一方百姓。白糖饼制作成为衢州历史悠久,产业发达的行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白糖饼制作经历了从过去繁荣到当代的没落。为了重新唤起大家对白糖饼的共同记忆,以及对老手艺的传承,姚万源白糖饼利用互联网+走出衢州远销杭州、上海、北京、台湾。

柯山点茶

柯山点茶,源自宋代诗人曾几的《迪侄屡饷新茶》。敕厨羞煮饼,扫地供炉芬,汤鼎聊从事,茶瓯遂策勋,兴来吾不浅,送似汝良勤,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这是南宋曾几对发生在烂柯山点茶、斗茶的记述,不同于其他的点茶诗词,这首诗详细的描述了点茶的程序和人,并将发生在烂柯山的点茶活动命名为柯山点茶,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点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茶的主要工序有选茶、磨茶粉、过筛、烘盏、七汤注。关键环节在于七汤注,即在茶盏中加入茶粉并通过七次加汤(开水),用茶筅击拂运动,调制宋代流行茶饮的过程,是宋代主流的饮茶方式,也是日本国粹抹茶道的前身。柯山点茶的沫饽有“白”、“厚”、“细”、“密”的特点,具有可赏、可玩、可品的文化特征。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丰富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对慢生活的精神向往,柯山点茶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乃至在自家把玩。柯山点茶粉的研发已日趋成熟,具备量产的基础。柯山点茶配套器具如茶盏、茶筅等目前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也不断完善。

柯城手工编织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样式像编织艺术这样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超过了绘画和文字。中国传统编织工艺,从材质上可以分为植物编织和金属丝编织两大类。传统的植物编织工艺来源民间,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求,原材料主要为竹子、粽叶、藤条、柳枝等,这些原材料是民间最常见的植物,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由此编织的物品都为生活用品。随着文明的演进与科技的发展,人民不局限于用动植物纤维来编织生活所需的物品,而是利用新型合成材料来进行编织。因此,手工编织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史。

吴大姐手工编织着力于带领热爱手工编织的伙伴一起把手工编织技艺和文化传承下去,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制作出更多现代人喜欢的产品,其作品涵盖童服装、帽子、围巾、披肩、手套、串珠配饰、玩偶等上千种产品。该项目带动余人专注于民间手工编织,助推编织技艺达到新的高峰,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叶氏中医传统膏丸制作技艺

叶氏中医传统膏丸采用纯手工古法制作,是由叶氏中医世家传承人通过中医辨证,开具处方,手工熬制,制作膏丸的一项独到传统工艺。叶氏中医治未病膏丸兼具传统膏方的治病及补虚功能,又具有丸剂方便携带的优点。叶氏中医膏丸坚持一人一方,按照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根据每个人身体状况,再结合叶氏中医历代总结归纳的心脏病通补学说,叶氏中医妇科三角论,心肺同治肠胃兼顾等理论体系确定配方。叶氏中医膏丸总体制作流程有“开方配料→石磨研磨→石臼敲打→慢火熬制→搓制膏丸→炭炉烘干”等多道工序。

叶氏家族一直有着中医世家的美誉,祖先是北方人,由于战乱,叶氏家族于十九世纪末从北方举家搬迁至衢州,并由在衢州的第一代传承人叶延寿在水亭街创立同德堂药号。第二代传承人叶维藩,第三代传承人叶佑生、叶松生、叶龙生都是响彻一方的名中医。抗日战争期间,衢州名中医叶佑生率家人为抗日战士送医送药,广结善缘,深受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同德堂”在水亭街由第三代传承人叶佑生,叶龙生携家人坐堂问诊,服务百姓;年公私合营时,“同德堂”并入衢州医药站;年第四代传人叶宝鑫牵头创办“衢州市叶宝鑫中医药研究所”;年第五代传承人,叶宝鑫之女叶秀珠开设“愈心堂”;年由叶秀珠之子第六代传承人梅煜川开设“永萃堂中医门诊部”。叶氏中医传统膏丸制作技艺传承脉络清晰,延绵不绝,传承至今。

徐凤子午流注针灸

徐凤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因此提出"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等。子午流注就是辨证循经按时针灸取穴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它是依据经脉气血受自然界影响有时盛,有时衰并有一定规律而制定的。其含义即: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推算出什么疾病应当在什么时辰取什么穴位进行治疗。

赵清献公祭祀

赵抃(年—年),北宋大臣。字阅道,自号知非子,衢州府西安县人(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沙湾村人)。北宋景佑元年()进士,官至成都知军州、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杭州知军州等职。元丰二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居衢沙湾高斋。元丰七年()卒,享年七十七岁,敕赠太子少师,谥清献。是中国古代官员清廉的典例。深受苏轼、朱熹、陈鹏年等历朝官员敬崇。赵抃逝世后,北宋政府即以“赵清献公”立祠祭祀。成为历朝历代地方政府教育官员廉政的场所。“信安赵清献公祭”祭祀以焚香告天和祭拜先贤传承廉政清风等内容展开,衢州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官员和学者,也参与到赵公祠祭祀赵清献公。历朝留下谒赵公清献廉政诗词颇多。成为当代廉政爱国的教育基地。年重新恢复。表达人们对历朝清官文化的赞同和廉政文化愿望上的共性,但这种历代政府公祭与民间家族祭祀共存的形式是别具一格的,值得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

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文化血脉,

让我们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sj/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