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节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节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40842.html 中国国医节来历 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 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个团体、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以及南洋华侨代表等电请保存国医。社会公众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了“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声援口号,议案最终未被采纳。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中医乃我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一枝独秀。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论争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尤其是废止中医思潮成为政府千方百计排斥、摧残中医的思想基础。从道光皇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蒋介石,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企图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中医界进行了长期的顽强抗争,仅直接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请愿抗争就有十多次,地区性的抗争更是难以计数,古老的中医经历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 北洋时期的数次战争 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而无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存在。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则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消息传出,各地舆论反响强烈:“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从此拉开了抗争的序幕。他说:“今年教育部所颁之医学专门学校章程,事前既未采集众议,更未宣布其政见,贸然自订之而自颁之。……教育总长对此事当负完全责任,延聘海内医界同人讨论此事,先从编书入手,将来即以新编之书为全国医校讲义及参考书。”并指出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均以日本体制为蓝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其不列中医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决非“漏列”二字可以遮掩过去。 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他在接见京师医学会代表要求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系统时,竟毫不掩饰地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接着,江西当局颁布了取缔中医章程32条,与汪遥相呼应。随后,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仍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于是,中华教育社联合江苏、湖北、山西等中医团体,向教育部提出中医加入医学系的要求,但教育部以中医不合教育原则为由予以拒绝。而对这种情况,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通函各省征集意见,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进京向教育部、国务院请愿,力请保存中医中药,并将中医纳入学系。连日来,各地民众也纷纷集会、通电,抗议政府弃中扬西的政策。 迫于压力,政府一面虚与逶迤,诡词搪塞说废除中医中药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计划。教育部甚至在批示中明目张胆地将中医说成“非最新学说”、“非具有完全科学知识”,于是立案“应勿庸议”。国务院的批示与此类似。中医界的第一次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发给医士开业执照的资格,必须经各地警察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或在中医学校、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医士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如此摧残医生、束缚医学的条款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上海中医学会迅速行动起来,与中华医药联合会召集了有人参加的大会,大家一致认为审查医士资格应由医学会或推出各地名医主试,而不是由警察厅主试;并通知全市医生拒领执照,定期召开全国中医大会,各地纷纷响应。会后派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内务部取消《医士规则》。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务部被迫宣布暂缓实施《医士规则》。 国民党时期的废止中医案 对中医歧视、摧残最酷的莫过于国民党政府。 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3、自年为止,旧医满50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年,期满即不能使用。 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曾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攻击贬低中医学,把中医等同于巫术,甚至直指“中医是杀人的祸首”,必欲废止清除而后快。他对中医的处置办法是“废医存药”,中医废止,而中药作为医学研究资料尚可以加以利用。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的四点理由是: (1)中医理论皆属荒唐怪诞; (2)中医脉法出于纬候之学,自欺欺人; (3)中医无能预防疫疬; (4)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 他多次解释该提案是打算在五十年内逐渐消灭中医,一者任其老死,自然消亡;二者不准办学,使后继无人。因此,余云岫被世人讥评为“东西医奴隶”,成为千古罪人。 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人们热血沸腾,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会上讨论决定,组织上海医药团体联合会以便采取统一行动,议决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年8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假上海商会会场举行开幕式。 为了表示对大会的支持和拥护,上海中医、中药界分别停业半天,药店门前张贴许多醒目的标语,如“拥护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的国粹”、“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的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等。会场上悬挂着巨幅对联“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出席大会的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15省个团体的代表共人。经大会议决的重要提案包括: (1)请愿问题,议决由执委会负责办理。推选谢利恒、随翰英、蒋文芳、阵存仁、张梅庵组成晋京请愿团,分别向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卫生部、教育部等单位请愿,要求撤销废止中医提案。 (2)建设问题,请求中医药学校加入学校系统,准予立案,并设立各省中医药学校。 (3)确定3月17日为中医药界大团结经念日——国医节。 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出版号外“中医药界奋斗号”,揭露余云岫等人的阴谋。3月2日,余云岫主编的《社会医报》竟然公然刊出了还没有宣布实行的“废止中医案”。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双方剑拔弩张,直面对峙起来。几天内,数不清的各地中医药团体的质问函电飞向了南京政府。 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个团体、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等巨幅标语,高呼口号“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上海中医药界全力支持大会,罢工半天并提供全部交通工具。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以及南洋华侨代表等电请保存国医。社会公众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了“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声援口号。一时间群情激愤,运动的浪潮颇似“五四”运动在中医问题上的重演,可见废中医是何等地违背民心。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国民政府没料到会造成如此轩然大波,当时正值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叶楚伧、李石曾、薛笃弼等要人亲自接见了请愿代表并表示慰问。这迫使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面允代表: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中医学社”。 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政府的反中医政策丝毫没有改变,废止中医一直在以变相的手法进行着。不久,教育、卫生两部通令中医禁止参用西药及器械;中医学校降格为中医传习所或中医学社,不准用学校的名称,以限制中医人才的培养;医院改为医室等。目的仍是企图逐渐消灭中医,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尤为南京政府所忌恨。该会人力、物力、财力雄厚,动辄通电全国,号召力很强,是中医界与南京政府斗争的强有力的组织。年1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该会不符合法律强令解散。这再次激起中医药界的愤怒。2月1日,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有17个省市及南洋、菲律宾等个团体的位代表参加。这时的中医界已清醒认识到行政地位的重要性,于是明确提出中西医平等待遇,中医参加卫生行政,中医药改称国医国药,编纂中医药字典及教科书等,并再次派代表进京请愿。这次请愿的规模和声势较前一次更大,惊动了蒋介石。他先是煞有介事地答应代表,让文官处撤销两部公告。然而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代表们一撤,身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马上以教育部的名义推翻了自己的诺言。 年3月,由焦易堂等人提议,仿照国术馆之例,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国医馆,并在各省及海外设立分馆、支馆。它负责制订学术标准大纲,统一病名,编审教材,设有学术整理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人们正奇怪呢,难道国民政府忽然热心起中医来了?其实是为了缓和中医界的愤怒情绪。国医馆的经济来源,名义上是国民政府每月支给五千元,但从第二个月起就减半发给,使得国医馆迟迟办不起刊物、开不起训练班,要靠分馆和各地中医界的接济来维持。这是一个半官、半民、半学术的特殊组织,是在特别情况下建立的畸形机构。它的建立曾使中医界欢欣鼓舞,但因受政府操纵,国医馆名为学术机构,实为政府的御用工具。所以国医馆成立后作为不多,形同虚设,曾受到中医界的尖锐批评。 公布《中医条例》步履维艰 在年6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中委石瑛等29人提议仿年制定的《西医条例》,拟定《中医条例》(草案)。这是中医界多年奋斗希望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争取与西医的平等地位。但这也是废止中医者最不愿意的事情。在会议讨论中,行政院长汪精卫不但反对该提案,不肯执行草案,而且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他说“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这引起了中医药界的强烈抗议,《医界春秋》严辞批驳,斥责汪氏“亡国未足,必灭种而后快”。汪精卫见众怒难犯,便转换手法,在《中医条例》交立法院审查时,他写信给立法院院长孙科,大谈“若授国医以行政权力,恐非中国之福”,嘱孙共同阻止其通过。他还和孙科搞了一场辞职闹剧,使得《中医条例》被压了两年之久。 ▲(《神农氏尝药辨性》图) 此图为清代画家林钟《古代医学家画像》稿本中的《神农氏尝药辨性》图,画中神农氏赤足端坐于岩石之上,右手持药丸送于口前,画像两侧题有:“百草备尝寒热湿平通造化,千方苹著虚实表里起沉疴”联句,描绘了中医鼻祖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代,因神农氏亲尝百草发现了植物的药用作用,从此发明了中医药学,而今天正是中国中医史上的第90个国医日。所谓“中国国医日”,又名“中国国医节”,是专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象征了保卫中医国粹之胜利的纪念节日。 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废止中医案”,主张取消旧医药,全盘否定中医中药。这种彻底废弃中医悠久传统的法案引起了中医界人士的纷纷抗议,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两百多个团体,三百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大会反对法案,最终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撤除取消旧医药的决定。 ▲(年(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晋京请愿代表团合影)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虽然90年前的人们赢得了保卫中医的战斗,但是近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论却又再次尘嚣日上。在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心目中,把中医药看作是完全的人文文化,而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属性,这是对中医药的片面了解甚至误读。 要知道,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古代医学,比如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埃及医学等,其知识和技术方法流传到现在已经支离破碎、所剩无几,在现代医学面前已经没有多大生命力了,而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却在很多方面与现代医学发挥着互补的作用。 ▲(人类史上第一部医学著作《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约前0-,古埃及医学的代表作) 那么,中国传统医学延续至今,继续发挥功效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中国传统医学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是它在诊治疾病方面确实有效的实在价值,但另一方面,它具有自己的理论指导,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理、法、方、药的系统性,而不只是单纯的治病方法的堆砌,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理论、方法、药物兼备的最佳体现就在于以下三部划时代的中医学著作,它们如同鼎之三足,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科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渊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金刻本书影,此为《黄帝内经》现存的最早版本) 作为全面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黄帝内经》,从其问世之日起,就标志着传统的中国医学已经基本具备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以后中医学的发展,不论是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基础理论对临床医学各科的指导方面,大抵都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而且历代有杰出贡献的中医学大家,以及不同的医学流派所阐述、发扬的各自的医学观点和治病主张,都是在对《内经》具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再结合各自不同的研究探索的侧面,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 辨证论治的群方之祖----《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和刻本书影)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之下的临床医学书籍,它能够融会贯通地把《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去,把辨证论治等原则大法,灵活而又具体地体现在对于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书中记载的几百首方剂,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受到历代以来临床医生的重用。宋代以后,随着该书的普及面越来越广,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明清以后,医学界都喜欢称该书中的治病方剂为“经方”,尊称该书的作者张仲景为“医圣”。 本草药物学的源头活水----《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疏》天启五年明刻本书影) 《神农本草经》是迄今所知中医药发展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本草药物学专著,现在一般认为,其汇集成书的年代应在两汉时期。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明清时期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学者,如卢复、孙星衍、孙冯翼、顾观光、王阎运、姜国伊,及日本人森立之等人,从传世的其他文献资料中,如《本草纲目》《千金方》《唐本草》《本草和名》《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解字》等书中辑复整理而来,辑复的该书有三卷本和四卷本的不同,内容及前后次序也略有出入。该书记载了种药物,包括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每种药物一般都记述其药性、效用、主治病证、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宜忌、产地、采收时节等内容,其中所记载的不少药物,其疗效被后世中医临床所证实而沿用不衰,并且,随着中医药学科的现代发展,有些药物被现代药理学明确证实了其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书中还记述了药物复方运用的配伍法则,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等理论性内容,及药物的采集、加工方法等。此书对于后世中医学本草药物方面的发展而言,犹如一泓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后世日益发展壮大以至洋洋大观的本草药物学著作,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 I声明信息: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悬壶济世——医学与养生》,作者:孙中堂、邓婷。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yf/8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康婷公司最完整加盟会员奖金制度配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