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年的最后一天

一个数字悲伤地尘埃落定

在这坎坎坷坷的一年

39位院士驾鹤西去

永远地与我们作别。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蒋洪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工程设计与应用,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和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等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理学家、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池志强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池志强是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神经系统药物、抗放射损伤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守贤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方守贤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领导团队建造了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华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方华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孙儒泳一生致力于生态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动物生态学和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

段正澄一直工作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

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同惠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同惠长期从事药物分析方法学的基础研究,开展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药物代谢及代谢产物的分析与鉴定方法的研究。

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沙庆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沙庆林把一生奉献给我国公路,只要是他设计的公路,他都要亲自走一遍,检查路面质量。

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教育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蒋亦元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2岁。

蒋亦元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我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

3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宁津生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宁津生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究地球重力场理论、局部地球重力场逼近技术、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被誉为“大地之星”。

3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教育家、剧场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道增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均为其代表作。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周俊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

周俊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研究,创立了我国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泰斗,原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卢世璧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卢世璧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

4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郁铭芳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郁铭芳参加筹建中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是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5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张乾二在厦门逝世,享年93岁。

张乾二毕生致力于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教学、科研工作,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万卫星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作为我国行星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万卫星担任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对中国行星科学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肇元长期致力于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在工程抗爆等领域成果丰硕,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妇产科内分泌学和计划生育学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肖碧莲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肖碧莲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科等的研究工作,60年代在我国开展研制口服避孕药的低剂量和合理配伍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7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许其凤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许其凤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7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秉纲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并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应用中取得显著成绩。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曾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证实了HIV最早是随血液制品从国外传入我国。

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在兰州逝世,享年87岁。

李吉均主要从事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黄土沉积与地貌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东亚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研究,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西部。

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守仁在武汉逝世,享年81岁。

郑守仁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作出了贡献。

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曹楚南在钢铁表面磷化处理、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腐蚀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

9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院长、二院科技委主任陈定昌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他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

9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李东英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李东英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人。

9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时在美国逝世,享年86岁。

张新时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的创始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生态学实验室。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戴元本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层子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0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若庄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刘若庄主要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开创了电子结构计算并持续推动我国计算量子化学的研究。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面对最难溶解的高分子,张俐娜开创了一些列崭新的无毒、低成本的“绿色”溶解技术。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

保铮一生致力于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雷达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0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伏波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文伏波从事水利工作近70年来,先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负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全过程设计。

10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终身荣誉教授、著名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陈灏珠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陈灏珠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1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名誉院长,著名黄瓜育种专家侯锋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

上世纪60年代,被称为“黄瓜王”的侯锋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他研究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黄瓜生产的落后局面。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相图与热力学专家、中南大学教授金展鹏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金展鹏的“热化学磁矩法”和相图数据库以及相图研究,已被分别应用于核废包装材料设计和飞机发动机高温材料的设计。

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材料专家、中国核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监事会监事长李冠兴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冠兴长期从事核燃料与工艺技术的研究,在生产堆燃料元件,研究堆燃料元件,靶件和铀材料的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应急管理部部长、党委副书记王玉普在天津逝世,享年64岁。

王玉普是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5项,并获世界石油工程师协会亚太地区技术奖。

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物理学院教授冯端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冯端推动了纳米材料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物理学和材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12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原院长邹德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邹德慈从事城乡规划科技工作近70年,为推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人已逝,

科学精神永存,

向他们致敬。

END

鹦鹉螺工作室

编辑:郜阳龚紫珺

推荐阅读觉得不错下方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四连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jtyf/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