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部调研米易县现代特色农业
鍖椾含闆鏂戞潈濞佸尰闄? http://pf.39.net/xwdt/210304/8713959.html 6月20日下午,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一行赴攀,调研攀枝花市现代特色农业。余欣荣强调,攀枝花要立足本地独特的气候、光热、水土资源,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推进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四川省乃至全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6月20日下午,余欣荣在李建勤陪同下到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调研。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参加调研。市委书记李建勤,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成钢,副市长李仁杰陪同调研。 米易县委书记王飚陪同调研 当天,余欣荣一行来到米易县垭口镇,调研参观8.6万亩稻菜轮作示范基地。余欣荣边看展板,边听介绍,并不时地向工作人员询问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攀枝花属于什么气候,有哪些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本地农民收入如何,农业生产效益怎么样?”“发展农业不光要善于利用土地,更重要的是学会养地护地。”调研中,余欣荣十分关心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他叮嘱,在引进和吸收外地品种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进一步拓展延伸特色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寻求真正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助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迈上更高层次。 垭口镇安全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余欣荣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要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攀枝花自身特色优势,推进现代特色农业机制创新,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载体,推动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大力保护农田、耕地、水利,不断提高土壤质量,减少病虫灾害。要积极推进攀枝花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企业的携手合作,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进一步开发优质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十足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农业品牌和产业,共同推动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精做强。 奋进者之歌 ——攀枝花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科技丰富“菜篮子”—— 从不毛之地到一年四季果蔬飘香 米易县万亩“稻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一隅。 攀枝花全年日照时数小时、无霜期天以上、年均气温20.3℃、昼夜温差15℃左右,具有“南方的温度、北方的光照”,被誉为天然的大温室。 6月18日天刚蒙蒙亮,满载着攀枝花蔬菜的货车刚驶入北京新发地市场,商贩们就一拥而上,在一番讨价还价后,蔬菜销售一空。凭借产品珍稀、品质优良、上市错季等优势,攀枝花早春蔬菜“走南闯北”,70%实现外销,年销售额近20亿元。 然而,攀枝花开发建设之初,农民缺乏技术,蔬菜种植全靠老经验,产量低品质较差,基本上只能保证自身需求。 “即便是海带,也不能保证每顿供应。”一位老建设者回忆攀枝花开发建设之初的情形时说,当时大家吃得最多的“蔬菜”就是“塑料布”(海带)和“尼龙绳”(粉条),为改善大家的伙食,市里每年都要派出数百辆汽车到会理、华坪、大姚、昆明等地去拉蔬菜。 攀枝花蔬菜从运进到外销,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6月15日,一钻进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2组菜农刘永尧家的蔬菜钢架大棚,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齐整的支架上藤蔓缠绕,青翠欲滴的黄瓜“带刺顶花”,分外诱人。这1亩多大棚里栽种了20多个品种的黄瓜,我市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与科研单位正在此研究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去年底以来,已有数百名农民前来参观学习。 在攀枝花,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农业技术推广还有很多。据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农作物,每年都有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部门、龙头企业、经销商、农民专合组织等均参与了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 攀枝花还与中国热科院、中国农科院、海南大学、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科研院校结对共建,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在此推动下,攀枝花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粮食、水果、蔬菜等产业优良品种率达96%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有了科技支撑,攀枝花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形成了从河谷地区到中高山地区的立体农业,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目前,攀枝花种植蔬菜21万亩、产量70万吨,成为四川省最大的早春喜温蔬菜基地;特色水果总面积66万亩,其中,芒果种植面积51万亩、挂果面积20余万亩、产量15万吨;每年出栏生猪61万头、羊27万头、牛2.7万头,肉类总产量5.4万吨,水产品产量3万吨。攀枝花已从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全国立体农业示范点、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年1月,攀枝花全域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现代特色农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攀枝花露地蔬菜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最高可达2万元;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2.5万元,最高达6万元,蔬菜产业拉动农民人均增收超过元。 “攀枝花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果蔬上市。”市经作站站长黄朝举说,晚熟芒果、早春蔬菜、冬春枇杷是攀枝花特色果蔬的典型代表,芒果8月至11月成熟,为全国最晚,冬春枇杷元旦至春节期间上市,为全国最早;早春蔬菜1月至4月上市,填补国内市场空档期。 绿色擦亮“菜牌子”—— 蔬菜水果畜产品合格率均超过98%以上 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 早年,一个“笑谈”在攀枝花农村流传。大致内容为:某农资经销商当众抓起一小撮生物农药塞进嘴里,边吃边介绍这种农药的安全性。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防治病虫害;使用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影响健康。 早在年,攀枝花便下发“禁药令”,印发《攀枝花市关于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公告》,全面“封杀”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在“堵”、更在“疏”上做文章。近年来,攀枝花制定发布了农业区域性地方标准余项,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88项。完善攀西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建设,44个乡镇全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市农产品抽检蔬菜、水果、畜产品合格率均超过98%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毒)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等9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攀枝花芒果”还获得了欧洲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在全力打造“攀枝花牌”区域公用品牌。攀枝花建成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基地19个、农业部热作标准化示范园13个、园艺标准化示范园3个。畜牧水产标准化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通过农业部认定的示范场5家、省级示范场4家,建成1家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 攀枝花现代农业的绿色,还表现在农村很少看见焚烧秸秆的浓烟,闻到牲畜粪便的异味,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庄、绿色的庄稼、肥壮的牲畜,还有农民的笑容。 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的“豆牛循环”便是典型代表。当地盛产优质四季豆,但每年吨的四季豆藤又让村民们很头疼。 “与其消灭,不如消化。”摩挲村两委一班人在反复琢磨和市场考察后,决定发展肉牛养殖,就地消化豆藤以及秸秆和稻草。“一头两岁的牛每天要吃掉约10公斤秸秆加工的饲料。”翁兴元告诉记者,他种了4亩地,养了8头牛,一年产生的豆藤、稻草等各种秸秆仅够牛吃9个月。牛粪返田,土壤肥沃,四季豆产量、质量也跟着提升。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种豆得牛,养牛得豆”的循环农业。 在攀枝花,像这样的循环农业还有“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攀枝花还推行稻—菜轮作13万亩,实施绿色防控20余万亩。
抱团闯出“菜路子”—— 形成“万人抓生产,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产销格局 芒果熟了。 每年立春后,盐边县益民乡村民们便开始播种四季豆等作物。今年,龙头村大坪组种植大户苏武平用上滴灌薄膜,可以节水40%左右。薄膜是龙头村刚成立不久的新式专业合作社提供的。 之所以说是新式合作社,是因为这家合作社由特色农业产业链服务中心与配套建设的育苗场、试种示范基地互为支撑,实现了农业产业链上农户、专合社与农资供应商家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多方合作,形成了“育、种、销+全流程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年,益民乡番茄滞销。当年,因为受市场波动,加上销售信息闭塞,全乡多户番茄种植户的余亩番茄到了成熟期少有商贩进村收购,每斤价格不到两毛钱,虽然乡党委、政府竭尽全力帮忙,但村民仍然受损严重。 “如今国家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实在是好,干农业绝对有前景,但怎么干,是个技术活,必须实实在在,必须讲科学,必须走别人没有走的路。”4月16日,站在合作社办公室外的坝子里,合作社创始人张尔超告诉记者,经过3年多时间的谋划、筹备,他们投入了多万元,流转土地亩开始发展合作社。 村委会主任邹顺德告诉记者:“这个合作社思维方式很新,向村民传授技术也传授理念,而且基本上是一条龙服务,免费土壤检测,提供各种专用有机肥、农药、薄膜,关键是后期销售有渠道,可以形成合力。” 记者了解到,龙头村全产业链合作社的核心是通过要素集中、技术集成、经营集约,促成全村农业发展的学习交流平台、文化培育平台、利益共享平台搭建成功。截至5月初,合作社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多户,其中新会员余户,合作社的新型番茄苗订单达余万株。 抱团发展的不仅仅只有龙头村。米易撒莲摩挲沟四季豆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专业合作和产销联合,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栽培、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种子”,依托四季豆数量、品质方面的保证,与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长年供货订单,成功打开了首都市场。 米易县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半订单”营销模式,即“订货不订价”,会员的蔬菜有多少收购多少,价格随行就市。目前,这个合作社有余户会员,分布在米易县垭口、丙谷、撒莲、新山4个乡镇。 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坪原村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农户的养殖有了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效益显著提升,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 …… 独木难成林,农民仅靠一己之力,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为此,攀枝花适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自发联合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养农民自我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形成“万人抓生产,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产销格局,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全市有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4家、农民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专业大户户,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余个。 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在市场开拓上,坚持精品定位,走中高端路线,按照“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的模式,与国内30余家大型商超和企业签订营销协议,在北京、成都建设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体验店。积极开展“阳光花城金色芒果”主题营销活动,着力开拓北上广、成都、重庆、昆明、青岛、沈阳等大中城市销售市场;在国外,积极开拓新加坡、德国、韩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 来源:攀枝花日报 策划:茉莉花开 责编:荷塘月色 目前00+朋友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daia.com/xdfzlc/7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乐峰镇召开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动员
- 下一篇文章: 交口现代特色农业夯实小康路走基层访百